一对非遗“忘年交”的薪火情缘
8月16日,黔东南“民族文化体验月”现场,29岁的徐雅楠屏息凝神,指尖牵引彩线,在布面上谨慎行进。身旁,黔东南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秀英轻声点拨:“手要稳,心要静——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密码。”这无声的千年智慧,召唤着一位跨越千里而来的年轻心灵。
吴秀英(右)在传授徐雅楠刺绣针法技巧
来自内蒙古的徐雅楠,2019年大学毕业后曾辗转于上海等大都市,城市的快节奏与压力让她身心俱疲。一次指尖划过屏幕的偶然,吴秀英老师和她手中仿佛讲述古老故事的苗绣作品,如一道光击中了她。“我要学苗绣!”这个炽热的念头就此生根。
目标清晰,行动便义无反顾。她多方联络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黔东南州非遗中心,最终将寻访的终点锚定在吴秀英身上。7月6日中午12点09分,K1302次列车载着追梦人从海拉尔站启程,历经53个小时的漫长跋涉,徐雅楠终于抵达凯里。
“因为喜欢,所以就来了。”当风尘仆仆的徐雅楠站在吴秀英面前,一句简单话语,揭开了一场双向奔赴的传承序章。一段温暖的“薪火情缘”悄然点燃。
吴秀英的绣针指向哪里,徐雅楠的脚步便跟到哪里。在8月8日体验月开幕当天,她特意叫上徐雅楠:“把你的苗绣作品都带过来看看嘛!”徐雅楠有些忐忑:“有些还没绣完,能行吗?”吴秀英语气笃定:“怎么不行?你绣得那么好!”展台上,当吴秀英成熟精美的作品与徐雅楠带着稚嫩痕迹、尝试不同绣法的“处女作”并置时,这位老师没有比较,反而开启了“夸夸模式”。她拿起学生的作品,向其他非遗传承老师得意地“炫耀”:“看,我有个聪明的学生!”这份毫不掩饰的欣赏与鼓励,让徐雅楠既感动又羞涩。
徐雅楠的“处女作”
吴秀英的引领,从不局限于绣架旁。在热闹的“绣里淘”非遗集市,她如数家珍般讲解苗绣流派与针法奥妙,牵起徐雅楠的手走上展示民族服饰的“村T”舞台。流光溢彩的盛装款款而行,徐雅楠被深深震撼:“好羡慕贵州,有这么多的非遗!”在吴秀英身边,徐雅楠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命状态:“吴老师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活力满满,感觉我们不像师徒,更像忘年交。”
徐雅楠(左)和吴秀英老师一起登上“村T”舞台
翻开吴秀英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仿佛翻开一部流动的传承史。从省内苗乡侗寨到省外高校研学团,再到海外学子,吴秀英桃李满天下。她对徐雅楠的悉心培养与独特情谊,正是贵州近年来构建系统性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缩影。
在吴秀英鼓励下,徐雅楠的灵性与努力绽放光彩。苗绣中难度极高的数纱绣、锁绣,这位零基础的内蒙古姑娘仅用三天便掌握核心技法。“她很有自信,学习能力非常强!”吴秀英的赞叹里满是发现璞玉的欣喜。徐雅楠更在针线起落间触摸到苗绣的灵魂:“做手工是一个静心的过程。”这让她萌生构想——将贵州非遗技艺与她热爱的心理学融合,未来开设“非遗+疗愈”体验店。“要想做得更好,必须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徐雅楠说。
在吴秀英帮助下,徐雅楠的贵州非遗之旅正延伸:九月,她将进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启非遗第二课——蜡染。她的第三站目标,已锁定赤水河畔那片绿意盎然的竹编艺术。
徐雅楠的黔行足迹,映照出贵州非遗在当代的强大感召力。贵州拥有9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贵州着力打造“非遗+”创新生态,通过非遗研学、非遗进校园、数字化传播、工坊建设等多维举措,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动能。无数像徐雅楠这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循着文化的召唤而来。
当青春的指尖,遇见千年针尖的温度,便生长出超越年龄的深刻情谊。一针一线,绣着古老智慧,也牵着两代人的热忱与梦想。徐雅楠与吴秀英的“忘年交”,既是个人缘分的佳话,更是贵州非遗传承生态活力奔涌的写照。无数这样的相遇,在贵州的山川村落间悄然发生,汇聚成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映照出古老技艺在当代中国的青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