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悠山泉

2025-08-25 黔东南日报 韦文扬 吕铀

  在写家乡地名的一篇文章里,好多家乡人要求我写尽家乡的地名,确实有好多地名、寨名没有写出来。当然我不是写志书的,写志书就必须写完整,不能遗漏。我只能写令自己感动的地名,有些是被感动了,却没考虑成熟,不敢动笔的。

  我在腾讯地图上就搜到我们村的一个地名:“烂泥寨”。这种地名,令人十分不爽。在我们山区,这种现象特别多,苗语音“囥崀”,意为烂泥、稀泥,按地质术语应该叫“湿地”。可以说差不多每一坝稻田之上几乎都有一处“囥崀”(湿地)。“囥崀”的大小决定开出一坝田的多少。几乎是每座山都有几处湿地,一般在半山腰,我们的祖先几乎都掌握这规律,在湿地上开一块山塘以蓄水,那块山塘要深,蓄水足可滋养山下一坝的梯田。这样的山塘是不种稻的,蓄水太深,秧在这么深的地方冒不出头来的,只能被淹死。塘的作用就是蓄满足够滋养塘下的一坝稻田。塘的次要任务是养鱼苗。塘下的稻田就指望塘里的鲤鱼苗。这就是我们的祖先由平原迁徙到山区后经历多少年才创造出的山地文化。司空见惯的山塘规律于是滋生出了许多诗意的故事传说,比如丹寨县的古代爱情叙事长诗《朵往颂》。

  《朵往颂》说的是上古时代,距今至少在四五千年前,祖先们创造天文历法的故事,那时我们的祖先还生活在江淮平原地区,而《朵往颂》的背景却又设在蚩尤嫡系子孙现在的山区群落里,地点既今天丹寨县杨武镇的阳尤寨,“阳尤”即“尤寨”。这似乎很矛盾——其实这应是苗族故事传承的一贯手法:把古老的事与今天的居住地某个相似的环境,甚至与某事某人结合起来,在苗族当今的居住区域里,有太多《苗族古歌》中的地名,这便是祖先的智慧,这使得故事既有穿越的浪漫又具有现实感,它使子孙们觉得,这确是我们祖先的故事,祖先们无时无刻都与我们同在。既然《朵往颂》的作者们(群体创作)把故事拉到“方尤”(尤部族人居住的地方),我就从“方尤”说起:那个守山塘的后生叫秀尤,他在塘的几个角上都栽上几个稻草人,稻草人的手上系着飘带,在风中飘舞,这些稻草人是吓唬白鹤、鱼鹰的,它们时时都想来叼塘里的鱼。随着鱼儿渐渐的成长,鱼儿满田里游串,把田水搅浑,让稻秧喝上浑稠的水,把杆养得壮壮的,稻花开得满满的,稻花扬落的时候,就是鱼儿的稻花盛宴了。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山塘的主人不但供给田水灌溉,还要供给鱼苗。故事发生了,天上有七个美丽的神女,最小又最漂亮的叫朵往颂,她们要趁天黑时飞下来偷鱼苗。七姊妹飘落到塘埂的一角,纷纷脱鞋宽衣,把绣花云鞋垫底,将羽毛扇兜着,解下裹脚布,脱下云裳,放在羽毛扇上,各自把起带来的笆篓拴在腰间,操起虾杷就争先恐后地扑进水塘里。水塘里水很深的,最深处能没了人头,平时秀尤不担心会有人来捞鱼苗,只防天上的飞禽。水再深也难不倒神女们,她们踩在水面上,水也只淹没脚背,七姊妹好一场水上飘舞,追逐嬉闹,闹到半夜,大姐才叫停大家,赶快捞鱼,天要亮了。每人都捞了满满的一笆篓,才上塘埂穿戴整齐,摇着羽毛扇,飘摇离去。

  第二天秀尤来看塘,远远地就见一群大鸟在山塘上空盘旋,急忙地赶到塘埂上,四个稻草人仍伫立着,系在手上的布条还在风中飘舞着,但浑浊的水面上飘着许多翻着白肚的小鱼。秀尤气冲冲跑回寨里问,是谁?搅得我的鱼苗都死了。偷鱼苗?哪一年我少了你们的鱼苗?这一坡的田不是随便你们要?一寨人都跑去看,这么深的塘,谁能捞鱼?哪里是人干的?也不会是大鸟。鸟叼鱼,水会那么浑浊?回到寨里还在议论,有个百岁寨老想到了什么,他说,我想到了是谁。是天上“嘎里昂”寨的人,他们天上从来不养鱼苗,就靠夜里来地上偷偷捞鱼苗。第二天晚上,秀尤和寨里的年轻人按寨老的计谋,埋伏在树丛中。过了酉时,七姊妹如约而至,她们来到塘角的小草坪里脱鞋解绑腿,秀尤眼睛直盯着拿黄绒绒羽扇的七妹朵往颂,因为只有她绾的是花苞头,其他六人都绾了开花头,都有了婚配。当七姊妹在水上嬉闹正酣时,秀尤悄悄来到草坪里,抱走了七妹朵往颂那堆衣物,特别是那把羽绒扇。看到秀尤得手,阳尤寨的青年人一齐站出来敲锣、拍簸箕、拍铜盆,呼声惊天动地。七姊妹惊吓得急急忙忙上来,穿衣套鞋,摇着羽扇飞上天。唯有七妹朵往颂找不到自己的衣物,眼见姐姐们各自飞走,她也往上跃,跃上不到一丈高就跌落下来,跃了几次都失败了,朵往颂索性坐在草坪上大哭起来。阳尤寨的一群姊妹围上来,簇拥着朵往颂回寨。经阳尤寨的姊妹们相劝,朵往颂半推半就的答应和秀尤成了亲……

  这个无限美好的天与地的爱情故事就嫁接在苗族的山地文化生态上——山塘——湿地——爱情。当然,故事的结局是悲剧,反映远古先民天文历法的演变,阳历与阴历的融合,天文历法内容碎片似的、寓言似的裹挟在爱情故事里。

  我家乡的那个湿地没有相应的地形开辟出山塘。却因水太凉,被称为“冷水田”。水温太低也不宜栽水稻。祖先们自然不去花大力气开山塘,开出山塘蓄水,将水引流出去几里路远,使之散除冷气,就能灌溉稻田了。而那一片区域到处是湿地,处处都有水,也就没必要筑塘引水了。让它自由流下去,与不远处的溪河汇合。有水就不能浪费,只将就凹凸不平的地形开了二十多块小田,那些小田只能载高秆糯谷,这种高秆糯谷是祖先遗留下的老品种,产量极低,但很耐冷,也很糯,口感极好,吃过的人都说这才是过去糯谷的味道。

  这糯谷不是像现代那样收割,甚至不允许用镰刀,得用摘刀摘取,有的直接用手扯断第一节,然后捆成一把把,拿回去时分给每户几把。这种糯谷专用于祭祀或者婚姻嫁娶礼仪,祭祀祖宗用的糯谷用镰刀割了就没有谷魂了。古时的摘刀是用石刀片,现在虽改为钢铁了,但只要是摘刀就被祖先们认可的。因此都叫这种冷水田为“娜悠”田。娜悠是谷魂。

  每年去摘取这些糯谷的是一群姑娘,没有出嫁的姑娘。这也是约定俗成。还有,在祭天神仪式时在楼上的楼梯口上也必须是三或五个未出嫁的姑娘坐着守卡。姑娘们每人肩扛一根长长的竹高,腰间裙带上系着摘刀,嘻嘻哈哈的就朝“娜悠田”来了。

  摘完糯谷,姑娘们没忘了来到冲边的凉得沁手的泉水里洗脸洗脚。那泉水实在凉爽,沁人心脾。那一小坝冷水田仿佛专为载糯谷的,有魂的糯谷就称呼“娜悠”。那是久远的记忆了!现在很多大坝子的好田,高产田都荒废了,那坝冷水田自然也荒废了。也没有人去栽高秆糯谷了。也找不到一群没出嫁的姑们抬着长长的竹竿嬉闹着到那里摘割糯谷 ,到凉爽的泉水里洗脸嬉闹了。

  2024年的某一天,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听闻这里有一处凉水口感极好。于是他一番神操作:化验、报告、投资、建厂房、购设备、生产,终于出水,那是一种瓶装水,品牌叫“娜悠山泉”。

  这年轻人真绝!居然知道湿地山泉的深层文化!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