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才是生活的真章
周末整理书房时,偶然翻出一本旧相册。照片中的我站在大学校门前,身后是宽阔的草坪,阳光洒落其上。令人惊奇的是,现在看这张摄于二十年前的照片,最打动我的,并非那青春洋溢的脸庞,而是那片未经任何装饰的草坪——它简单而空旷,给人一轻松之感,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现代人似乎患上了一种“填满强迫症”。清晨闹钟一响,手指就本能地滑开手机;通勤路上戴着降噪耳机,眼睛仍紧盯着短视频;午休时间也被各类推送消息,切割得支离破碎;哪怕是上厕所的几分钟,也要刷几条新闻。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个已满水的容器,还在一刻不停地灌水,直至溢出。
朋友老陈是一位资深编辑,他的办公桌总是保持着“三分满”的状态:一台电脑、一杯茶、一支笔,其余全是空白。新人笑他浪费空间,他却淡然,说:“这空着的地方,是用来安放灵感的。”果不其然,每当选题陷入僵局时,最佳创意往往就从他那看似“空荡荡”的桌面上涌现。
由此,我想起来了,小时候学书法,老师经常强调“字间透气”。当时不解其意,以为字写得密密麻麻更显用功。直至有一次参观书法展,看到名家作品中那些似断非连的笔画、那些刻意留白的布局,才恍然大悟:原来,笔墨之外的空白,才是赋予字迹生机的关键。
我家楼下有家经营了三十年的包子铺。老板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下午三点准时收摊。街坊邻里笑他傻,“生意这么好,多做两小时能多赚不少。”他笑笑,说了一句:“面要醒,人要歇。”后来,我们才知道,正是每天这两小时的留白,才使他家的包子比别家的更松软可口,才有这样的好口碑。
邻居李教授退休后反而更忙了:周一老年大学,周二社区服务,周三公园合唱团……直到一次体检亮起红灯,医生建议他“每天留一小时什么也不做”。起初,他坐立难安,后来渐渐学会望着窗外发呆,聆听风声掠过树梢。半年后再见到他,他眼里的血丝消失无踪,语速也慢了下来,反而比从前更显学者气度。
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音乐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生活亦是如此。那些刻意保留的空白,并非懈怠,而是为生命留出呼吸的空间。正如农人懂得让土地轮休,舞者明了动作间的停顿同样重要,智慧的生活,需懂得在繁密的日子里,为自己留几处“什么都不做”的空白。
留白并非生活的缺席,而是更高层次的在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许我们最应学会的,便是像对待水墨画的空白那样,珍视生活中那些“无事此静坐”的时光。毕竟,留白处,才是生活真正的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