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非遗汇聚丹寨 传承发展共谱新篇——写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活动开幕之际
启幕:盛会见证丹寨非遗成果
在贵州黔东南的丹寨,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即将拉开帷幕。此次盛会,不仅是全国非遗项目交流展示的舞台,更是丹寨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
底蕴:“非遗之乡”传承根基独具特色
丹寨素有“非遗之乡”的美誉,拥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鸟笼编织技艺、芒筒芦笙制作技艺等众多非遗项目在这里生根发芽。多年来,丹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传人:坚守与创新传承力量并举
在非遗传承上,丹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杨乃金,自幼随外婆和母亲学习蜡染,如今她的作品屡次登上国际时装周的舞台。她不仅自己凭借精湛技艺让蜡染走向世界,还积极引导儿子王海军传承这门技艺。王海军作为年轻一代,思路开阔,善于融合现代传播方式,希望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了解苗族蜡染文化。鸟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和,面对传统大鸟笼销路遇阻的困境,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将鸟笼改造成鸟笼灯笼、书架、首饰等实用饰品,借助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让小小的鸟笼成为了致富的金钥匙。芒筒芦笙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通辉,坚守手工制作的温度,面对机器制造的冲击,始终坚信手工的无可替代。他制作的芒筒芦笙不仅音色浑厚低沉,而且订单不断,年收入可达三四十万。这些传承人们用自己的坚守与创新,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融合:文旅赋能丹寨非遗实践
文旅融合是丹寨非遗发展的一大亮点。以卡拉村为例,这个被誉为“中国鸟笼文化之乡”的地方,不仅有着400余年历史的“鸟笼文化”,还将非遗体验深度植入旅游场景。手艺人化身“传习老师”,将实用性大鸟笼改良为可手持的小型工艺品,游客既能观摩非遗的精妙技法,又能亲手制作专属作品。这种“可观赏、可体验、可带走”的沉浸式文旅模式,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2025年1月至7月,全村共接待游客15.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7亿元,带动12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同时,随着“鸟笼之乡”品牌走红,卡拉村吸引了丹寨县苗族蜡染、苗族服饰、银饰等国家级非遗陆续进驻,形成“银匠村”产业集群,构建起“以展带销、以销促产”的良性循环。除了卡拉村,丹寨万达小镇也成为了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小镇通过打造“五好”非遗大集、设立非遗研学体验馆等形式,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创新:探索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路径
在创新发展上,丹寨积极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方式。一方面,创新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如相机包、手提包、手机挂链等形式多样的蜡染文创产品,以及鸟笼灯罩、书架、耳环等鸟笼工艺品。另一方面,引入科技手段,通过AR、全息等技术打造非遗数字化沉浸展,拓展非遗的表现形式与感知维度。此外,还通过举办非遗T台秀、“非遗好笙音”芦笙会等活动,让非遗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盛会:多元活动助力非遗发展
此次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活动,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与时代同行”为主题,进一步展示丹寨及全国非遗的魅力。活动内容涵盖展览展演、学术发布、体验互动等多个板块。在“五好”非遗大集上,将集结近20个省区市的206项非遗项目,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常山战鼓、安塞腰鼓等精彩表演,品尝各地非遗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非遗科技展将带来全新的非遗体验,非遗T台秀将展示非遗与时尚的融合,篝火晚会将让游客感受民族风情。同时,活动期间还将举办中国非遗保护年会主论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发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蓝皮书2025》《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望:丹寨非遗绽放绚丽光彩
丹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此次盛会的举办,将为丹寨非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全国非遗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未来,与时代同行的丹寨非遗,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