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读写搭子
周末,我静下心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一气呵成写了两篇散文。随后,我顺手截图了两篇文章的字数统计,发在了朋友圈,权当是一次自我督促的打卡记录。没承想傍晚时分,收到了学生家长发来的微信:“老师,这是孩子今天写的电影观后感。他看您写了那么多字,也主动说要写,让老师看看指点一下。”点开文档的瞬间,我心头一暖,诸多感慨也随之涌来。
去年刚接手这个班时,前任语文老师曾无奈地说,这群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怕写作。第一学期,我在课堂上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我既无奈又焦虑。转机出现在第二学期。我开始在课上课下分享自己的写作日常,告诉他们我如何坚持每周写作投稿,也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整理习作、修改润色、投递稿件。当第一个孩子的作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特意在班会课上举行了简单的“颁奖仪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发样刊和稿费。那孩子涨红了脸,台下的同学则投来羡慕的目光。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交来稿件。原来,比起苦口婆心的说教,老师伏案写作的背影,还有同伴笔尖划过纸张的声响,才是最生动的写作课。言传身教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这份感悟让我联想到了家庭教育中的点点滴滴。女儿三岁了,正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有一阵子,她开始抢手机抢平板,喊着要刷视频。起初我们强硬拒绝,可越阻止她越闹,时不时趁我们不注意就踮着脚尖去摸桌上、鞋柜上的手机,以至于屏幕保护膜都给她摔裂了两三块。有天晚上,我看着女儿眼巴巴地盯着大人刷手机的样子,突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我们自己始终手机不离手,孩子怎不认定那屏幕里的花花世界才是顶顶好的东西?
于是我和家人郑重约定:陪伴孩子时,必须收起所有电子设备。清晨陪她搭积木时,我们不再边看消息边应付回应;傍晚带她散步时,我们专心听她讲这一天遇到的趣事;周末去公园玩耍时,我们用眼睛记录她奔跑的身影,而不是总想着用镜头捕捉瞬间。同时,我们也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不在孩子跟前“三心二意”。如果实在需要用到手机处理工作,我们会和孩子说明情况,让她实实在在地看到爸爸妈妈确实是在工作,明白手机不只是娱乐工具。
改变悄然发生。没过多久,女儿就不再执着于抢手机了,反而会在我们偶尔看手机时奶声奶气地提醒:“不要看手机,来陪妹妹呀。”白昼里,女儿尽情奔跑在户外天地之间,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夜晚时分,我便努力挤出时间,与女儿相偎在飘窗之上,一同翻读绘本。有时我把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她,自己拿本散文集坐在旁边,她则在一旁按动有声读物,时不时举着书页探过头来,指着图画与我交流几句。这种有互动又互不打扰的时光,温馨而和谐。
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常常会听到他们抱怨——孩子总不肯读书。每当这时,我便会用自己和女儿的亲身体验告诉他们:“试着做孩子的读写搭子吧,说教不如共读。”我们缺少的,是真正俯下身来、一同走进文字世界的那份陪伴。阅读时一起讨论故事里的喜怒哀乐,写作时分享彼此的奇思妙想,这种平等的陪伴最有力量。在这样的时光里,孩子能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我们也能找回久违的宁静与童真。
孩子的成长是场漫长的旅程,我们不该只是旁观者。做孩子的读写搭子,不需要华丽辞藻或复杂技巧,只需放下焦虑,拿起书本与笔,用行动告诉他们:阅读是美好的,写作是快乐的。当我们成为孩子眼中“爱读书、爱写作”的人,成长的种子便已悄然种下,终会在某天开出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