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鸭的味觉乡愁

2025-10-20 黔东南日报 龙珍锋 吕铀

  多年来,在黔东南三穗县,有一种美食——血酱鸭,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

  每当提起这道菜,仿似又回到那片热土,体会到三穗那浓厚美食文化。我虽不是三穗人,但三穗血酱鸭那霸道张扬香、辣、麻、鲜,像黔东南大地舌尖上山水长歌,更像是苗侗人家火膛边那滚烫乡音。任凭是在酒楼,还是在巷陌小摊边,只要那股熟悉香味迎风而来,一种既遥远又切近的乡愁便无声地澎湃起来。

  14年前,锦屏那时还没有C照考试场地,为考驾照踏上远赴三穗坎坷旅途。那时,三黎高速尚在建设中,县道、国道被重车压过后到处是深坑,车轮在一个又一个泥泞之中,颠簸摇晃,仿似是一场永无终点的跋涉,在晨光熹微中启程,直至晚上快暮色四合才抵达三穗,漫长“车上一日摇”已将学员们全身气力尽数淘空。

  刚入三穗县城,一下车腹中“饥鸣”便咕咕响个不停,驾校的陈教练,将咱们引入城边一家不入眼的小店,当我们的身体跟精神都处于极度疲惫之际,店主端上桌,竟是一大锅热气蒸腾血浆鸭!这是我有生第一次接触三穗血酱鸭,油光饱裹的酱汁如大地釉彩,托举着块块紧实鸭肉跟片片翠绿香葱。那些平日里斯斯文文的学员们,此刻也顾不上什么形象,一个个眼睛发亮,像猫见到鱼似的扑上去……

  鸭肉一入口,皮韧肉紧,嚼着嚼着竟有种奇妙弹牙感,浓郁酱香混着麻辣鲜香,一层层在嘴里漫开,原本疲惫味觉一下子被唤醒。这滋味简直像在绝处逢生,让人浑身的热血都跟着沸腾起来。难忘的是最后,大家抢着用剩下的酱汁拌饭,狼吞虎咽地把锅底刮得锃亮——那副不顾形象的吃相,是血浆鸭刻在灵魂里的第一道印记。

  自此,血浆鸭便如一枚味觉磁石,牵引着我一次一次重返三穗。高速路口的舒家饭店,成了味蕾的灯塔。两层店面,人声鼎沸,老板娘爽朗的招呼声是序曲,灶头猛火舔舐铁锅的“啧啧”声是主旋律。

  奇妙的是,连妻子这口味清淡的人,竟也臣服于这浓烈的滋味。特别是那锅底沉淀的精华——浓稠酱汁,浇淋在热腾腾的白米饭上,轻轻搅拌,让每一粒米都裹上深褐的彩裳。她常笑言:“唯有这碗酱汁泡饭,才能榨干这锅酱鸭最后的魂魄。”在缭绕的热气中,一餐寻常饭食升华为朴素的佳肴,碗中深褐酱汁映照着我们相视而笑的暖意。这或许,就是烟火人间最踏实的幸福吧。

  前年盛夏,携父母、岳父母及妻儿游罢京城,风尘仆仆南归。车过三穗,我执意绕行下道——只为让四位老人也尝尝这道我心心念念的“鸭中至味”。

  舒家店堂内,老灶红火,血浆鸭火锅热气腾腾上桌。酱色醇厚,香气如网,瞬间捕获众人。老人们初尝时的惊奇,渐变为细细品味时的点头微笑。父母赞其肉质紧实,岳父对其独特酱香啧啧称奇,岳母则学着妻子的样子,饶有兴致地用酱汁淘起了饭。孩子们的笑闹声、老人的谈笑声、锅底咕嘟的轻响交织,一道地方风味竟奇妙地融合了一家人的温情,小小的饭桌成了亲情的熔炉。

  席间,恰逢老板得闲,对我们说到血酱鸭制作技艺正在准备申报“省级非遗”,老板的话匣子一打开并如数家珍般为我们揭开了血浆鸭的魂魄所在。

  他眼神坚定:“魂,首先在这三穗麻鸭!”目光仿佛穿透墙壁,望见清澈河湾里灰麻相间的精灵,它们逐水而居,啄食鱼虾螺贝,辅以稻谷玉米,慢养八九个月方能出栏。正是这山水间的自由与时光的沉淀,铸就了麻鸭“肉嫩味鲜,低脂高氨基酸”的金字招牌。

  话到深处,老板随即压低声音,道出血浆鸭的点睛之秘——鸭血。杀鸭时如何精准接血,如何以盐与香醋调和清水,让新鲜热血如玛瑙坠入琥珀,瞬间融入醋盐水,在碗中流转不息,拒绝凝固,静待入锅才能点化神奇。

  入锅时,用农家茶油烈火猛攻,鸭肉在七分熟时锁住汁水盛出;锅中余温焙香干椒花椒,待其焦香浮动,再下姜蒜糍粑辣跟豆瓣酱,炒成一锅红亮热底料;鸭肉重回热锅,最后那碗不凝鸭血如岩浆倾泻,须以疾风骤雨之势翻炒,让滚烫鲜血瞬间拥抱每一块鸭肉,凝结成酱,包裹住每一块鸭肉,等到快起锅,再投入鸭杂,添少许水或啤酒,待汤汁欢腾、肉软透味,撒上些鲜切蒜苗、青椒、香菜等佐料,整道菜色香味并圆满收官。

  2024年12月,“三穗血浆鸭制作技艺”入选贵州省级非遗名录,如今,再尝这道菜,又是另一种风味,锅里在油温下滋滋作响不再只是一道解馋美食,而是内聚黔东南山水灵气、苗侗先民生活智慧,以及一代代厨子在灶台前心血付出的结晶。

  这锅里的味道,承载着最朴实坚守,像这片古老土地上跃动的脉搏,是活着文化遗产。守护这道菜,就是在守护这片水土灵魂,让这份舌尖上的美味源远传香。

  老板娘擦拭着那块非遗牌匾,手指沾着油光,像是擦亮灶膛里永不熄灭星星之火,那些油渍早已渗入“省级非遗”四个字的刻痕里,就像大地指纹一样,默默承载着最真实分量。

  时光飞逝,物是人非。血浆鸭那浓烈味道却像刻在骨子里记忆,怎么也忘不掉,这味道是长途跋涉后最暖心慰藉,是小两口平常饭桌上温情密码,是全家团圆时欢声笑语,更是黔东南这片土地,送给人间一份融于烟火又超越烟火文化厚礼。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