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秋时节晒书香
金秋的风,已带了清冽的凉意。天空高远了,蔚蓝的,云絮疏淡,阳光分外明澈,正是故乡晒秋的好时节。
我回到乡下老屋,母亲正在房檐上晒秋。竹匾依次排开,里面摊着红辣椒、玉米、干菜,还有新收的花生和南瓜子。母亲弓着腰,仔细翻动那些谷物菜蔬,“晒一晒,不发霉,存到明年都香。”她说着,又俯身去侍弄她的秋货。
母亲的话点醒了我。想起书箱里的旧书,因长期没人照看,已略生霉斑。既是晒秋时节,我何不也晒书?于是在院中支起木板,铺上白布,将书一本本小心请出,一一摊开。阳光正好,不燥不烈,温柔地漫过纸页。书香混着秋阳,纸页上的潮气在蒸腾,那些有关旧书的记忆,也明晰起来。望着身旁的那本《野草》,不禁笑出了声。那年我读完《平凡的世界》,书中多次提到《牛虻》一书对孙少平人生的影响,便对那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日,父亲要进城,我赶忙追出去,央父亲帮忙带一本。可他回来,竟递给我一本《野草》,见不是我想要的书,好一阵失望,还和父亲怄气。第二天,他见我还气鼓鼓的,就说:“反正都是书,读了总归有好处嘛!”
因课文里学过鲁迅的文章,对他产生了一种畏惧,所以课外便不愿读他。可家中没别的书,只好硬着头皮读。不曾想,读着读着,竟被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所吸引。那本小小的散文诗集,蕴含着鲁迅的生命哲学,让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别样的心灵世界。从那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书架上,总有一本鲁迅。也是那时候,知道了“开卷有益”,启开一本书时,不带偏见,全然接受去阅读,定会发现书中隐藏的惊喜。
正沉浸在旧书的世界里,邻居老伯带着孙女过来串门,瞧见我排开的书,笑了:“多少年没见有人这么晒书咯!”那小孙女,像见到了什么惊奇的景色,雀跃着在书行间跑来跑去。突然,她停住在一排书前,震惊着问:“阿姐,你上学时候的语文书还留着呢!”我点头。她胡乱翻着,一会儿,又兴奋地喊着:“阿姐,冯骥才的《珍珠鸟》,琦君的《桂花雨》,还有许地山的《落花生》,我的课文里也有,刚学完。”听她说着,感觉那些文章离我十分遥远。可突然想到,不久前,我刚在花鸟市场买了一对珍珠鸟。和冯骥才文中写的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有珍珠似的白圆点,毛茸茸蓬松得像个球儿,简直如出一辙。而如今,我生活在琦君的故乡,在江南,每年秋天,桂花香铺满街道。也尝过桂花做的糕饼,松软绵甜,口齿盈香,整颗心都浸在了桂花香里。而近来,又正在读许地山幼女徐燕吉的自传《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依稀的,那些曾读过的文字,依旧在身边,充盈着我的生活。
日头西斜,我将晒好的书收回箱中,纸页间满是阳光的味道。我忽然想到,这些书多年未曾打开,若不是这次晒书,不知还要在架子上蒙尘多久。那这些年,随着年龄增长,又有多少珍藏被遗忘在角落?是应该抽个时间,把它们拿出来晒一晒。
这个秋天,因了这一场晒书,而格外丰盈充实。晒秋晒书,晒的何尝不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人生繁杂,总需要适时地将自己的记忆、情感与初心拿出来晒晒,去去霉气,方能不负这秋高气爽的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