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深处是故乡

2025-11-13 黔东南日报 王承钧 吕铀

  我的故乡,拥有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蓝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吟唱,不过诗中所指,乃是陕西那个以美玉闻名的蓝田县。而我的故乡,则是坐落于天柱县的蓝田村,它是深藏在武陵山区中的一块翡翠,有着比玉石更珍贵的千顷良田。每当春深夏浅,整个大坝便荡漾起无边的绿意,那绿意深处,藏着我的乡愁。

  蓝田大坝于黔东山区而言,确是个异数。四周群山如黛,峰峦叠嶂,唯独这里得天独厚,展开一片平坦丰饶的土地。老人们常说,这是祖先用脚丈量出的福地——当年沿湖南沅江迁徙至此,见群山忽然豁开,盆地如巨碗盛满肥沃泥土,遂定居于此,垦田耕植,世代绵延。蓝田河如一条碧玉带子缠绕坝区,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石灰冲水库,则似明镜高悬,它们联袂解决了坝区灌溉难题,让这片土地从未辜负过农人的期望。

  春分刚过,蓝田大坝便苏醒了。晨雾尚未散尽,田畴上已人影绰绰。山湾里,老农扶着犁铧,耕牛沉稳前行,新翻的泥土如浪花般向两侧翻滚,散发出大地深处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腐殖质、草根和微生物的复杂气味,是生命最初的味道。偶尔有白鹭跟在犁后,优雅地啄食被翻出的小虫,构成一幅农耕文明最古老的画面。

  田坝上,“突突”的机械声响起。年轻人开着旋耕机在大丘的田块里作业,铁齿翻滚,泥土细碎如沙。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犁铧与机械,都是人类用以亲近土地的工具。

  谷雨前后,便是插秧季节。这时蓝田便上演着最温情的乡村戏剧。家家户户互相帮工,今天你家,明天我家。晨曦微露,人们便赤脚下到水田里。水温还带着昨夜的凉意,却凉不过人们脸上的笑意。女人负责拔秧挑秧,男人排成一行插秧。手指起落间,一行行秧苗便在田里立稳了脚跟,整齐得如同用尺子量过。

  中午,主人家送来饭菜。大家坐在田埂上,就着青山绿水吃饭。自家腌的酸菜、新挖的竹笋、刚钓的河鱼,简单却鲜美。饭间说说家常,开开玩笑,劳累在谈笑间消散。这种帮工模式从不计较工时工钱,只是一种朴素的共识:农事不等人,唯有互帮互助才能不误农时。我母亲常说:“插秧季节,一家人的田是一家人的事,一寨人的田也是一家人的事。”

  小满过后,秧苗开始分蘖。站在山腰俯瞰,整个坝区变成一片广阔的绿毯,风过时掀起层层绿浪。夜晚,蛙声如鼓,虫鸣如雨,萤火虫在田间飞舞,恍如移动的星空。这些光点与天上星辰交相辉映,让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

  芒种时节,稻子开始抽穗扬花。这是稻作最神秘的仪式——稻花不像其他花朵那样招摇,它们谦卑地隐藏在叶片间,默默完成生命的授粉。若是此时清晨来到田边,会看到每株稻穗上都挂满露珠,阳光一照,晶莹剔透如珍珠。细闻,空气中有一种极淡雅的清香,那就是稻花的味道。农人从这个味道就能判断今年的收成。

  进入处暑,稻穗逐渐饱满,稻秆被压弯了腰,稻田由绿转黄,最后变成一片金色海洋。秋阳下,每粒谷子都像被镀了金,闪烁着丰收的光芒。这时节,农人们开始磨镰刀、修谷桶、准备晒席,空气中弥漫着忙碌的喜悦。

  白露前后,开镰了。传统收割与机械收割同时进行。小块的稻田里,农人挥舞镰刀,割下的稻谷整齐地放在身后;成片的大田里,收割机轰鸣而过,吞进稻株,吐出谷粒。无论哪种方式,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同样的喜悦。“打谷莫歇凉”——这是祖辈传下的农谚,意思是收割时节要抓紧天气晴好,及时抢收。

  晒坝上,金色的稻谷铺成一片片“地毯”。农人们用木耙不时翻动,让每粒谷子都饱尝阳光。孩子们光着脚在谷堆上奔跑,留下串串脚印。老人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不时提醒:“小心别把谷子踢散了。”夕阳西下,人们开始收谷入仓。用铲子将稻谷撮起,借风箱吹去秕谷杂质——这是传承千年的农耕技艺。

  当最后一袋稻谷入库,家家户户都会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新米煮的饭格外香,简单的菜肴也显得特别美味。饭桌上,大人们计算着今年的收成,规划着明年的农事。孩子们虽听不懂这些,却也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如今,蓝田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务工,但他们就像成熟的稻穗,始终低着头思念滋养他们的土地。每逢佳节,归乡的游子总会带些新米重返城市,在异乡的厨房里煮一锅故乡的味道。米香氤氲中,仿佛又看到了那片金色的稻田,听到了那些熟悉的乡音。

  稻香悠长,乡愁更长。蓝田大坝上的稻作轮回,早已超越了作物的生长周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密码,一种深入血脉的生命节奏,一种永恒的精神故乡。每当我在城市高楼间想起故乡,最先浮现的不是那青翠的山形水色,而是那一片无边的稻田,以及在田畴间躬身劳作的身影。那身影中,有我的祖辈,有我的父母,有所有以土地为诗、以农耕为歌的人们。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