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境人生

2025-11-18 黔东南日报 周铁钧 吕铀

  街口新开了一家茶楼,陈设、装潢考究,桌椅、地板、墙面一律褐色,室中央坐着一口透明鱼缸也是淡赭色,人一进屋,就落入茶的意境。

  我和大多茶客一样常来光顾,找个临窗座位,要一套玻璃杯具,自己投茶冲水,静静地望着叶片在壶中伸缩、舒展、沉浮,待它们坦然落定,漾起轻延漫卷的缕缕淡绿,似一帘春纱低垂,让人顿时涌起一种浓浓的仪式感。

  轻吹慢呷,柔润浸舌、清醇泽喉,虽微苦淡涩,但浓郁的茶香却沁入肺腑,倍觉情感的升华,心灵的澄澈,欣慰自己能在神清气爽中梳理思绪、沉淀自我、化解烦恼、拂去苦闷,进入禅意般的茶境。

  倘若三五茶友汇聚,虽没有了独享宁静,但在言谈说笑中,国内外新闻旧事、城区街传巷议、百姓家长里短都泡在一壶茶中,弥散的茶香仿佛是时光使者,引领大家评述世事,追怀岁月。

  这天,从大学退休的张教授也来喝茶,他滔滔不绝地讲起茶的历史:“我们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茶的记载,‌汉代《神农本草经》上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也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到了唐宋时代,饮茶之风更加盛行,唐代大学士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说,‘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自邹、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当时产自江淮的茶叶船装车载,被运到陕西、河南、山东和京津地区,城镇处处有茶楼、店铺家家卖茶叶。随着茶饮在民间普及,融入市井生活,极具特色的茶文化也快速发展,出现了以‘人际和谐、敬重自然、心境澄明、空寂境界’四规为核心的茶道。”

  听了张教授讲解,方知茶饮在中国不但源远流长,还是一种生活礼仪和修身保健方式,以茶敬客、品茗论理,可以增进友谊、达成共识;以茶为媒,能够净心明智,陶冶情操、祛除杂念。

  身置茶楼的人们,把日月时光煮成一壶沸水,把生活五味溶入一杯浓茶,说不清是人泡茶,还是茶“泡”人,悠闲暇逸、不紧不慢地掌控着杯中的温度,把握着壶内的盈亏,该续水时续水,该重沏时重沏,浓淡或凉热,苦涩或清香,都如岁序流转,人生况味。

  偶有确实口渴的客人来喝茶,他们只添水不换茶。开始两杯色浓味重,茶叶舒展,状似豆蔻,几杯过后叶片依然挺拔,如年富力强,最后则饴软无力、老迈疲伏,水也淡白无味。一杯茶,几个小时便演绎了一生。

  冬日,茶楼里温暖静逸,紫砂壶煮开沸水汩汩注入杯中,一撮春茶在水里沉浮,舒如飞天、蜷若隐士,弯似新月,水色由草黄缓缓变为褐绿,袅袅的轻雾、四溢的茶香缭绕在墙上的一幅字画,上书郑板桥的绝句:“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两百多年前,郑板桥辞官隐居,不受名利左右、不为时尚所动,一壶新茶、几杆翠竹,邀三两知己,谈天说地、讲古论今,实为至极茶境,处世大悟。

  星月轮回、白驹过隙,人生确似沉浮的杯中茶,要经历几多起落升伏的洗礼,风吹雨打的磨砺,探索寻求的尝试,才能达到一种宠辱不惊的坦然,才能多几分老练和成熟。

  茶楼非同酒馆,酒场越嘈杂鼎沸越显兴旺。喝茶却能增人品德、滤人心性,茶楼里鲜有边喝茶边吵架的难堪场面。养生专家讲:人体最佳排毒方式是置身幽静、心绪平和,喝茶可让神宁意淡,积毒沉降。

  一壶清茶,“泡”着悠闲宁逸、纷繁世事;一座茶楼,饱溶着古往今来、天地万物,在安恬静适中品茶,既置身养生、保健的氛围,又享受精神的洗涤、性情的修炼,意念随茶的沉卷升浮,轻伸缓展,让心灵得到自然启迪,抵达超然、淡泊的人生境界。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