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向阳生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天空深蓝辽远,广袤大地上果实累累。这是最美的金秋,一切都是最好的时候。古人曰:“秋日读书滋味长。”在这美好的秋天,美妙的文字如清泉,润泽了人们的心灵。偶尔翻阅到宋代司马光的七言绝句《居洛初夏作》,诗曰:“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诗中抒发了诗人的为政志向,表示自己要像葵花一样有执着的风骨。在人们眼中,葵花向阳而生,正如人意志坚定,不改初衷。
向日葵是我颇为喜欢的一种植物,于是我来了探究的兴趣,在百度上搜索一番,又翻阅了家里的几本相关书籍,想不到有了一些意外的收获,让我对向日葵有了新的认知。原来,向日葵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大约是明朝时期,而我心心念念的一些诗句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如司马光写的“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等,其中的“葵”或“葵花”说的应是蜀葵、锦葵等植物,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向日葵。语言学家杨伯峻说“葵非向日葵,向日葵传入中国甚晚也”。总之,此葵非彼葵也。但是它们确实和向日葵有一点相似的特性,就是花盘随太阳移动,因此在中国古代常用来比喻圣人对光明的追求和对正道的倾慕、坚持。
对向日葵的“考证”打开了我的记忆闸门。在我孩提时,母亲也曾在房前屋后、菜地边缘种了一些向日葵,主要是为了收获些葵花籽,过年时让我们兄妹俩解馋。春天,播种后的向日葵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很快发芽并茁壮成长起来。茎秆不断长高,叶片持续增多,花蕾开始了孕育。当向日葵长到一人多高时,秆上的叶子也明显增大,大叶随风摇曳。而向日葵顶部的圆盘对太阳忠贞不渝,从清晨到晚上始终随着太阳转动,汲取阳光和能量。
盛夏的阳光强烈而炙热,小小圆盘日益增大。终于,向日葵开花了,圆盘中间鼓胀裂开,金黄色的花瓣高傲地绽放在枝头,挤挤挨挨地围拢在圆盘周边,绚烂而耀眼。扑鼻的香气也引来了小蜜蜂,它们嘤嘤歌唱着,穿梭在那些花儿之间。而向日葵的叶子也越长越密、越来越大,每片都是碧绿碧绿的,像蒲扇一样。
到了秋天,金黄色的花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也是一个个小太阳。每一个“小太阳”都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花瓣层层叠叠,排列错落有致,中心是深褐色花盘,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小颗粒,那是它们孕育的生命种子,整个花盘看起来既饱满又立体。当秋风吹过,它们便轻轻摆动,仿佛在喁喁细语,轻声讲述着秋天的故事。
到了收获的时节,母亲用镰刀将向日葵圆盘砍下。只见圆盘里面饱满的葵花籽排列整齐,四周的绚丽花瓣已经退化成鱼鳞般的薄片。用一根小木棍轻轻敲打晒干后的向日葵圆盘,里边的葵花籽就纷纷掉下来。母亲用簸箕进行筛选后装入密封的罐中储藏,到了过年时炒熟,成了我们在春节期间享用的美味零食,嗑起来口齿生香,至今想起还回味无穷。
后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向日葵在家乡很少见到了。但我在西北边陲从事对口支援工作时,常看到大片盛开的向日葵,仿佛是一场金色的视觉盛宴。数万朵向日葵花灿然绽放,汇成一片金灿灿的花海。绿色枝叶与金色花盘互相映衬,在湛蓝的天空下画面变得生动、浪漫而唯美。微风轻轻拂过,那饱满的花盘欢快地摇曳身姿,像承载着无限的希望与梦想。
看到这样壮观的场景,我被向日葵的生机与活力所感动,钦佩于向日葵执着追求的精神。它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既耐旱又耐涝,哪怕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扎下了根,就会努力地向上、向阳而生。四季就是它的一生,但它在短暂一生中总是以灿烂的色彩、朴素的方式热烈地活着,释放它蓬勃的生命力。它那顽强的姿态、执着的精神,与莲花和梅兰竹菊的君子风范相比,也没有丝毫的逊色。
虽然家乡多年不种植向日葵了,但是那些欣欣向荣的向日葵永远在我心中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