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局 聚智兴业 打造人才纷至沓来“强磁场”—— 黔东南州“共庆人才日·组织部长话人才”主题专访

2025-04-27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魏丽萍

根据省委人才办2025年“人才日”系列活动安排,近日,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陈啸围绕“共庆人才日·组织部长话人才”主题接受了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重点内容摘录如下。

记者:陈啸部长,您好!首先,请您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2024年黔东南州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陈啸:2024年,我州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工作原则,持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紧抓人才引进、培育、服务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提升。一是拓宽渠道广聚人才。通过开展网络引才、组团参加贵州第十二届人博会、赴高校专项引才等活动,全州发布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计划752个,引进高层次人才30人、急需紧缺人才477人。抓牢抓实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完成引进医疗优秀青年人才10名、创业人才30名。深入实施“银龄计划”引聘银龄人才27人。依托中组部“博士服务团”项目、东西部协作资源聚才,向佛山市争取257名专家人才前来支医支教支农,接收“博士服务团”医疗博士2名挂职帮扶。二是创新方式深育人才。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州管专家、“三名工程”“双百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持续跟踪推动67名州管专家、271名州级“三名工程”名人才、1700名“双百计划”乡土人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选派青年人才到东部跟岗学习提升,今年以来选派307名教育卫生人才到佛山市跟岗学习,推荐1人入选“西部之光”、21名入选“甲秀之光”赴省内外访学。三是优化环境服务人才。聚焦我州人才政策碎片化、标准不合理、支持不精准等痛点堵点,制定印发《关于实施“五大行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黔东南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黔东南州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持续优化人才制度环境。启动州级人才公寓建设,着力消除人才住房困难之忧。完成慰问专家人才78人、发放慰问金7.8万元,办理副高级以上专家人才退休96人,解决人才配偶就业2人、30名人才子女入学入托,审批人才补贴759人次614.66万元,发放高层次人才购房安家费597.5万元,向州外帮扶人才发放景区门票3363张,精心组织第四届“人才日”系列活动,引领带动全州各领域专家人才感受“专属节日”氛围。

记者:今年开年以来,我国多地又升级“抢人”政策,其中尤以一线城市最为瞩目,从送免费住宿、报销面试路费,再到送无息贷款、政府创新创业基金支持等,大招频出。面临新时期的抢人大战,黔东南州怎么来适应变局、抢抓机遇,如何下好人才引进的“先手棋”?

陈啸:2025年以来,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掀起了新一轮更为激烈的“抢人大战”。作为欠发达民族地区,我们将差异化定位地区比较优势,避免盲目效仿一线城市“砸钱抢人”,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产业潜力,在特色食品、民族医药以及乡村振兴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稳步补齐专业人才短板。一是强化“以业聚才”。聚焦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再生资源循环材料、民族特色食品、民族医药等产业需求,持续培育科技型企业和科研平台,围绕产业链发展创新链,紧扣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形成“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的良性循环。二是强化“借智发展”。牢固树立柔性引才理念,抢抓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的战略机遇,以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为抓手,持续争取上级单位和东部城市优秀专家人才到我州帮扶支援,通过设立“人才飞地”“候鸟工作站”,引入“周末专家”“假日教授”,实现楚才晋用、借智发展。三是强化“乡情回引”。打好“乡情牌”,广发“求贤令”,以黔东南籍“企业家反哺家乡、技术人员回巢助力、退役军人再次建功”等多种形式,真诚实意把各类乡土人才吸引回来、激发起来,构建人才纷至沓来的“强磁场”。

记者:2025年贵州省“人才日”活动暨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于4月26日在贵阳开幕,各市(州)将同步举行系列礼敬人才活动,并组织各行业领域用人单位前往贵阳开展集中引才,对于这项工作,我们黔东南是怎么安排的?

陈啸:今年我们以“才聚黔东南共赢新未来”为“人才日”主题,开展致广大人才的一封信、集中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共庆人才日·单位领导来引才”、参加“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系列引才活动、发放专家人才“健康大礼包”、举办青年人才交友联谊“沉浸式推理剧场”主题活动、农技专家“送技能下基层”、人才畅游黔东南送票活动、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才工作者评选表扬、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课题专项调研、“人才日”主题氛围营造等11项系列活动来礼敬人才、关注人才。

我们积极借助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这个优质引才平台,在4月26日—27日举行的“职引黔程点亮未来”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我州将现场布置41个引才展位,线上线下同步发布岗位需求共213个,其中:医疗卫生105个、教育教学73个、农业8个、旅游8个、工业7个、其他12个;同时,采取直播带岗、事业单位“绿色通道”引才、每天“职”等你来等方式,全年度滚动式开展人才引进工作,我们诚挚邀请天下英才来黔东南建功立业、施展才华!

记者:我们了解到,去年年底黔东南州人才政策进行了一个更新调整,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本次出台的政策有什么突出特点?

陈啸:2024年12月底,我们印发了《关于实施“五大行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黔东南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更新了《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优化了《人才政策清单》,将提供强有力、暖人心的政策予以支持保障,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人才分层分类,强化业绩导向。科学分类人才层次,设A-F六个层次,明确不同层次人才的薪酬、税收、社保等认定标准,其中企业人才大胆探索“以薪酬定层次”,突出业绩导向,实现精准化、差异化管理。二是支持人才创新,强化后续奖补。设立科技专项,博士人才联合企业申报科技攻关项目,每项支持不少于10万元;研发奖补灵活,企业研发投入按比例分段奖补最高50万元;认定为国家级平台,补助100万元;加大实用技能人才培育,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者最高奖励10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最高3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最高400万元,均享受财政贴息。三是消除后顾之忧,强化暖心服务。购房补助最高达200万元,租房补贴最高达6000元/月;人才津贴最高2万元/月,博士和正高职称人才突出基层导向发放差异化津贴;博士层次以上人才子女可自主择校,配偶优先解决就业,就医享受公立医院专属服务。四是提供特色服务,强化人文关怀。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利,包括免费乘坐公交、享受景区免票(随行人员名额分层级定人数)、免费家政服务等优待服务。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政策设计,既强化了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又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与保障,同时覆盖生活、家庭、创业等全链条需求,凸显了“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政策导向。

记者:在“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即将开启之际,黔东南人才工作如何逐步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陈啸:接下来,我们将着眼逐步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人才差距,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竞争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持续以“五大行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黔东南人才工作。一是实施人才引育提升行动。启动实施黔东南州骨干人才支持计划,聚焦主导产业所需科技人才、技能人才,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人才,以及乡村一线基层人才,精准制定引进培养措施,有效衔接省人才项目计划,梯次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实施产才融合发展行动。针对每条产业链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实行“一链一策”汇聚一批发展视野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同步推进工作体系。深入实施重点产业人才“蓄水池”、园区引才“编制池”等专项为产业补充紧缺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认定及申报力度。三是实施创新活力激发行动。设立博士人才科技专项,以理工科为重点支持青年博士与企业联合申报州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立项的优先给予支持。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和用人单位薪酬分配自主权,不断提升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率、专利产业化率。制定激励措施引导国有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实施平台载体升级行动。分类设置创新平台、产业基地等建设资助标准,完善平台考核退出和优化整合机制。对行业龙头企业、国家科研机构、重点大学在我州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并转化为产业项目的,经认定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五是实施人才服务优化行动。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推出针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人才贷”信贷产品。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以“礼敬方式”安排优秀人才集中居住。搭建人才信息化服务平台,优化人才线上“一网通办”功能。持续落实人才绿卡制度,为各类人才办好津贴发放、子女入学、配偶随迁、体检就医、健康疗养、快捷出行、畅游景区、免费家政等生活实事。

总而言之,黔东南州将准确把握国家发展大势,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抢抓新时期科技变革机遇和产业升级风口,聚焦创新主体培育,用聚才的良方、育才的实招、爱才的诚意,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逐步实现人才“聚木成林”,为全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