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黔东南“文化遗产+”激活文旅新动能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如春风化雨,让黔东南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斗志昂扬。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雷山县银饰街的吊脚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光宾已叮叮当当地敲打錾刻刀,将蚩尤传说化作银冠图腾;百里外的黎平会议纪念馆,侗族讲解员陆贤英用双语向研学团队讲述红军三次转战黎平的故事;而在麻江县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生产基地,“00后”绣娘正通过AI设计平台,将传统苗绣纹样转化为京剧脸谱的萌蛇玩偶、粽子、香包等订单……
黔东南这片蕴藏着5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5个中国传统村落的神奇土地,正以文化自信为笔,在新时代的卷轴上挥毫泼墨。2025年一季度,全州共接待游客1984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8%,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在㵲阳河畔的镇远古城,“时光修复师”们延续着传统方法让文物焕发新春,在镇远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西院修缮工程施工现场,只见墙绘师傅耐心地使用勾线笔和颜料进行仔细勾画,使原有模糊不清的图案更加和谐、鲜明。
“我们通过不断修缮延续文物建筑的生命。近十年,我县累计投入超亿元开展文物建筑修缮工作。”镇远县文物管理局局长吴寿军说,2024年7月该县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已完成198处不可移动文物野外复查工作,新发现补录14处附属文物,收集到文物新线索30条,经现场核实后纳入“四普”新增文物25处。
近年来,锦屏县隆里古城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特色优势,以独特的旅游资源、创新的文旅活动以及优质的服务,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脱颖而出,成功解锁文旅产业发展的“流量密码”。在举办的2025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锦屏隆里“村晚遇元宵・来隆里玩花脸龙”活动中,花脸龙表演大放异彩。舞龙者脸上的五彩脸谱、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活动期间,古城的游客量呈井喷式增长。
“在1998年的时候,我就把隆里的花脸根据生旦净末丑和人物的性格改正过来,现在这一套脸谱,就是正宗的隆里13张花脸。”隆里花脸龙代表性传承人陶柄钧说,“画花脸”成为游客到隆里古城的热门打卡体验。这些,都是印证着“让历史活在当下”的商业价值。
白垛乡作为施秉县红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该乡创新开发“红色教育+生态康养+民俗体验”融合业态,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能级,将这片红色热土打造成为新时代的精神传承高地、乡村振兴示范地和生态文明实践样板地,让红色文化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绘就“红绿融合、景村共兴”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作为全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白垛乡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旅品牌。修复了施秉红军黑冲战斗(临时)指挥部、战斗纪念广场、纪念园、战壕遗址等多处红色遗址遗迹,建设了陈列馆、红军书屋、红色驿站等配套设施,创新推出“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同时还发展“云宿·黑冲”特色民宿。2024年以来,累计接待培训班30余期,引流游客3.6万人次,创收超240万元。
记者在黔东南州文物事业发展中心采访了解到,我州积极谋划申报文物保护项目,凭借着国家、省、州给予的项目和资金,保护和修缮了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打造提升了40余家优秀的博物馆单位。目前,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项目和安全防护工程已基本完成,省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也陆续获得保护和修缮。
黔东南这片热土,如今正以最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在这里,每道飞檐的弧度都暗合着文化传承的初心,每次錾刀的起落都激荡着创新求变的决心。因为大家守护的不仅是非遗名录和文旅融合的经济账本,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DNA,是新时代的文化复兴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