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久仰镇基佑村:古老苗寨焕新生 轻“彩礼”重“治理”刷新文明高度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路路吴义环吴鹏程
在剑河县久仰镇,被群山环抱的苗族村寨基佑村,正以移风易俗与环境治理的双重实践,勾勒出新时代乡村文明的鲜活样本。这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不仅用“零彩礼”“简办酒”的婚俗革新刷新文明高度,更以“垃圾不落地”的治理创举扮靓村寨面貌,让古老苗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新生。
基佑村的“轻彩礼”传统,深植于苗族先民迁徙历程中形成的朴素情感观。村民李振英的记忆里,早年定亲仅需几十元钱交予舅家,换作盐巴分给村人共享,“不是为钱,是让大伙都知道这门亲事,图的是邻里和睦、夫妻同心。”
村党支部书记杨胜介绍,基佑村先民迁徙至此便保持“无彩礼”传统,如今更通过“民歌普法”等方式让新风入脑入心。酒桌上,老人们传唱的《夫妻恩爱歌》句句带“理”:“互相换个角度想,苦的也会变成甜”“夫妻本是同林鸟,少是亲来老是伴”……除了《夫妻恩爱歌》,基佑村还有《妯娌和谐歌》《子女孝老歌》《邻里和睦歌》等等,这些朗朗上口的苗族古歌,成为浸润年轻一代的文明“活水”。
除了婚嫁“零彩礼”,基佑村的红白喜事简办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白事“不过夜”成为铁律:当天上午去世,下午便入土为安;下午去世则次日清晨出殡。“老人们说,入土为安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没必要折腾活人。”村民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
红事则更显“轻简”:男方只需送少量酒肉供女方家族聚餐,喜宴标配“一荤一汤一蘸水”——冷天火锅热乎,热天白斩肉清爽,桌上不见山珍海味,唯有邻里温情流转。亲朋好友随礼不超过200元,宴席控制在20桌以内。杨胜说,简办红白事不仅为村民省下真金白银,更让人情往来回归本真。
除了婚俗革新,基佑村的“颜值管理”同样亮眼。村里推行“户装袋、村收集、镇转运”模式:农户自行将垃圾分类装袋,保洁员每日早晚两次沿固定路线,以响铃和车载广播为信号,挨家挨户收集垃圾,经镇压缩中转站转运处理。更关键的是,“垃圾不落地”被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制度约束与村民自治,让“垃圾入袋、文明入心”成为生活习惯。如今的基佑村,青石板路洁净如洗,百年吊脚楼与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勾勒出“传统村落+现代文明”的和美画卷。
在基佑村,移风易俗的落地生根,得益于一套“自治+法治+德治”的基层治理组合拳。村里将婚俗改革、厉行节约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用制度刚性约束陈规陋习;创新“人民调解委员会+民歌普法+鼓藏调解”模式,将苗族古歌、鼓藏节传统与现代法治结合,实现“小事不出寨、矛盾不上交”。
这套治理体系结出丰硕果实:基佑村连续多年实现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零发生”,先后获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10余项荣誉,2023年更成为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其治理经验正通过法治渠道辐射更多乡村。
“下一步,我们要把婚俗和环境治理都写进村规民约,让好风气像古树一样扎根。”杨胜的愿景,道出基佑村对文明传承的深刻理解:移风易俗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乡村治理不是单向灌输,而是用文化浸润激活自治自觉。当“零彩礼”的温情、“简办酒”的从容、“垃圾入袋”的自觉成为生活日常,基佑村用实践证明:真正的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兴旺、环境的整洁,更是文明的浸润、人心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