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科技赋能开启智慧农业新篇章

2025-06-10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吴路路 雷刚

初夏时节,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涌动着科技兴农的热潮。从锦屏县智能温室大棚里摇曳的石斛花,到岑巩县万亩稻田中穿梭的插秧机,再到天柱县马铃薯基地里轰鸣的采收机,科技创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着这片生态沃土上的传统农业。

在锦屏县龙池多彩田园石斛种植基地,400余亩智能温室大棚构成了独特的农业风景线。青褐色的茎秆上,淡黄色的石斛花正肆意绽放,采摘工杨群如腰间的竹篓已盛满鲜花。“一天能摘5公斤多,挣100多元钱,比干农活轻松多了。”她的笑容里洋溢着科技带来的实惠。基地管理员龙立敏指着一穗花解释道:“我们采用分期采摘技术,开放的花朵及时采收,花骨朵留存待放,这样能连续采摘20多天,花期可控全靠智能温控系统。”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田间管理,更延伸至加工链条。贵州铁枫堂公司加工车间内,新型烘干设备正以精准控温技术保留着石斛花的营养成分。“26公斤鲜花才能制成1公斤干花,市场售价每公斤320元,冷库的配置让我们能应对采收高峰期的存储需求。”公司负责人叶志华介绍道。这片曾藏于深山的“仙草”,如今依托72.18%的森林覆盖率和智能化种植体系,形成了集组培育苗、恒温贮藏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数千农户增收。

当锦屏的石斛花在科技温室中绽放时,岑巩县的4.2万亩水稻制种基地迎来了“田畴铁军”——新型插秧机正在田间进行着精准作业。在思旸镇磨寨村,三台插秧机模拟人工手插的插秧爪精准抓取秧苗。“以前3人操作的机器一天插20亩,现在两人就能完成40亩,秧苗损伤率低于3%,产量还能提高20%-30%。”技术员陈龙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对于种植户姚涛来说,机械化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率革命。他家120亩制种田,曾经需要50人耗时一周完成移栽,如今3台机器3天即可收官。“秧龄期缩短意味着花期更精准,制种产量有了保障。”岑巩这个拥有40年制种历史的国家级大县,正通过“育-插-收-烘”全程机械化技术,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2025年,该县制种面积将实现“五连增”,达4.2万亩,并带动周边10县发展3万余亩,形成贵州省最大的水稻制种产业集群。

在天柱县凤城大坝,马铃薯机械采收现场呈现出另一番科技场景。两台采收机犁刀翻土、振动筛土、传送带分拣一气呵成,农业干部们忙着测产登记:亩产2921.31公斤,亩产值超3500元。“我们打造了1100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从播种到采收实现‘无人化’,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荣慧介绍道。全县5.76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正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推广新品种,预计年产量达11.52万吨,产值1.27亿元,机械化采收让“土疙瘩”变成了“金豆子”。

如今,黔东南以科技创新为强劲引擎,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加速转型,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智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