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级统筹 县市联动 网格作战—— 黔东南州15县(市)驰援榕江抢险救灾纪实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韦启悬
6月下旬以来,黔东南州榕江县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强降雨侵袭,都柳江水位急剧上涨,洪水如猛兽般肆虐,冲垮堤岸,淹没街道,大量商铺、民居被浸泡在洪水中,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着巨大威胁。
在这危急时刻,州委州政府靠前指挥,州防汛抗旱指挥部紧急发布应急调度令,各县(市)迅速响应,纷纷集结力量,携带各类救援装备和物资,马不停蹄地奔赴榕江,全力支援抗洪救灾工作。这种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赞歌。
洪峰过境:各县(市)铁军星夜驰援榕江
“去年镇远受灾时,兄弟县市帮我们守堤坝,今年轮到我们出力了!”6月25日下午,在镇远县人武部广场,392名救援队员在暴雨中完成集结。随后,这支由党员干部、民兵、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连夜驱车80公里抵达榕江。卸下救援物资后,为避免占用灾民安置点,队员们在浸水的马路旁席地而眠,以雨衣为被、石板作床,用体温焐干被洪水浸透的救援服。
在黄平县应急指挥中心内,灯光彻夜未熄。214名救援队员按“消防攻坚组+医疗防疫组+后勤保障组”编成战斗单元。党员纷纷主动请缨:“我有跨区域救援经验,让我去!”这支携带高压冲洗车与消杀药剂的队伍,抵达车寨社区时正逢二次洪峰过境,队员们用人墙组成临时堤坝,将400余名被困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后,又立即投入清淤战斗。
麻江县的240人救援梯队则带着“我们自带后勤”的承诺出征,并亮出清单:6台铲车、9台渣土车、5台洒水车已全部检修完毕。“榕江有难,我们支援是责任,更是兄弟情谊!麻江与榕江心手相连,此战必胜!”罗辉坤在作业现场说道。而这支队伍中的“中青班”年轻干部们,将党校课堂的理论化作实战方案,成为这场救灾战斗中的“尖刀排”。
三穗县迅速集结140余名基干民兵组成增援队伍火速奔赴榕江支援灾后清淤重建工作,剑河县紧急集结200名救援队员火速奔赴榕江县支援抗洪抢险,雷山县派出公安干警、武装部民兵以及市政、供电、医务、宣传等各部门党员干部298人陆续出发驰援榕江……黔东南州各个县(市)的支援力量如同一股股暖流,源源不断地汇聚到榕江,为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注入强大力量。
攻坚现场:同舟共济具象为泥泞中的坚守
在榕江县滨江大道清淤一线,凯里市500人救援队伍连夜奋战。“主干道必须在27日前贯通,这是给榕江百姓的承诺。”负责现场协调的凯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园林处处长陈超不断调动着现场作业队员的激情。队员们采用“接力轮班制”,铲车连续作业不停歇,手推车队在狭窄巷道中形成人力运输链,将1.2万吨淤泥连夜清运。
当首批车辆驶过清理完毕的路面时,路边商户韦玉清感动地说:“这一段是重灾区,昨天很多地方还是厚厚的烂泥巴,一脚下去直接出不来,车子也走不了,支援队伍来了,很快就出效果了,大家都非常辛苦,特别感谢各地方兄弟姐妹来帮忙。”
在滨江大道、将军路、农贸市场、古州路等重灾区,镇远救援队迅速采取网格化管理,科学划分为10个战斗小组,打响清淤除障攻坚战。
“水位线已经接近三楼了,洪水裹挟的垃圾全部堵在主干道上,根本无法通行。”镇远县氵舞阳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胡安平回忆道。作为第三小组组长,他带领21名队员来到灾情严重的古州将军街区域,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
面对街道上堆积如山的淤泥、污水中漂浮的杂物以及居民区散落的垃圾,他们迅速制定“分区域、分阶段、机械人工结合”的清淤方案,将队伍分成机械作业组、人工清扫组和垃圾清运组,协同作战。在街道深处,大型机械难以进入狭窄巷道,队员们便俯身徒手清理倒塌木房下的碎木板,跪在泥浆里疏通堵塞的排水口,挥动铁锹铲除顽固的泥块。
“去年氵舞阳镇被淹时,兄弟县就是这么帮我们的,大家加把劲!”胡安平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他们创新采用“分段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模式,用小斗车肩挑手抬,一点点地将巷道深处的淤泥和垃圾清运出来。
施秉县的“移动后勤保障队”成为灾区独特的风景线。4500人次的救援力量中,除了民兵抢险连,还编有由炊事班组成的“移动厨房”。“我们能同时供应2000人就餐,绝不让队员饿肚子干活。”坚持“自给自足、不给地方添负担”的原则,每两天从施秉县调配新鲜食材,跨越百余公里,用热乎饭菜为救援任务筑牢后勤防线。这支队伍在完成800吨垃圾清运任务的同时,还搭建起临时医疗站,为300余名受灾群众提供清创包扎服务。
黔东南州各县(市)的支援力量,生动映照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宝贵精神,进一步凝聚起受灾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力量。
制度启示: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答卷
这场跨区域抗洪救灾行动,本质是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实践。
黔东南州建立的“州级统筹—县市联动—网格作战”三级响应机制,使各个县(市)的救援队伍在抵达2小时内即完成任务对接。
台江县200人救援团抵达后,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实时共享卫星地图,迅速锁定校园、农贸市场等重点清淤区域,这种“一张图调度”的协同效率,是跨区域协作机制的生动体现。
当镇远救援队员胡安平在古州路喊出“去年你们帮我们,今年我们护你们”时,当麻江救援队的年轻干部余金青说“要带家人来看重建后的‘村超’”时,黄平县救援队杨威打着绷带坚持作业,麻江县“中青班”在淤泥中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榕江群众自发为救援队员送来千份盒饭——正如榕江县车寨社区二村张倩所感慨:“这不是一个县的战斗,是整个黔东南在扛着我们往前走。”
这场抗洪救灾,黔东南州16县(市)展现出的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首先体现在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上。各级政府迅速反应,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强大的救援合力。从政府部门到基层组织,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专业救援队伍到志愿者,都能够迅速行动起来,听从指挥,协同作战,展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其次,体现在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通过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高效的物流运输网络,能够确保救援物资及时、准确地送达灾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能够打破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满足灾区的各种需求。
第三,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不仅是对榕江的考验,更是对黔东南州15县(市)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一次淬炼。
洪水终将退去,但这次抗洪中展现出的团结与温情,将成为激励全州人民在未来面对任何困难时,都能携手并肩、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