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桑梓筑梦人—— 记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吴义环 杨育森
从怀揣畜牧梦想的学子到返乡创业的弄潮儿,从大家口中的“猪倌”到乡村振兴“领头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用十二年扎根乡土,将养殖生猪、肉牛发展为富民产业。拥有华中农业大学兽医硕士学位的他带领村民共赴致富路的生动实践,为乡村产业振兴写下鲜活注脚。
2013年返乡创业,郑培坤带领乡亲们发展养殖业。如今,塔山村依托生猪和肉牛养殖两大产业,全村共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农业公司、14个家庭农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超过200万元,带动岑巩县大有镇1300余户5000余人通过养殖实现持续增收。2024年塔山村农业产业产值7900万元,正朝着“亿元村”迈进。
现如今的塔山村村民,早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技能饭。
“现在养猪只要有郑书记在,我心里面就有安全感。他有技术,我有什么不懂的就可以去问他,他都会教。”塔山村养殖户向帮席说道。
“他对市场分析比较透彻,在他的带动下,我们跟着他干会比别人赚到钱。”在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技术员付应堂看来,郑培坤这个“研究生猪倌”就是带民增收致富的大能人。
在郑培坤的带领下,塔山村建成黔东南地区首个西门塔尔牛繁育推一体化基地,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开启“智慧养猪”模式,实现了环境监测、精准饲喂、疫病预警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不仅将人工成本降低了60%,饲料转化率也提升了15%,年出栏量还达到1.5万头,真正实现“智能化、高效化”养殖。
从引进种猪改良到繁育贵州本土黑毛猪,从关注生猪产量到追求肉质、口感、风味,从等着商贩上门收购到链接商超、门店专营和开启直播扩大销路,近年来,郑培坤发展产业的思路一直在变,如今他又有了新的目标,推动村级产业向公司化、集团化升级,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
“原来大家口中的‘猪倌’就只是认可我猪养得好,规模发展得大,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得好,但是发展到现在,我觉得作为村支书就不简简单单只是把猪、牛养好的问题,而是怎么让我们的‘一村一业’实现公司化运营,最后走向集团化发展。”郑培坤说。
在郑培坤看来,如今,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目光也放得更远,他决心带领村民将塔山村的产业布局推向更高层次,向着“亿元村”的目标奋勇迈进。
“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地创新思维观念、提升技能,同时也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到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并要扎实开展乡村治理工作,真正实现村强民富目标。”郑培坤说。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陈果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