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 心手相连—— 雷山县驰援榕江抗洪救灾纪实
通讯员吴兆彬
6月24日,黔东南大地暴雨如注,受持续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叠加影响,榕江县遭遇特大洪水,都柳江水位以每小时30厘米的速度疯涨,车江大坝瞬间变成一片泽国。在这危急时刻,一支来自百公里外的“雷山力量”格外醒目——他们带着冲锋艇、铲车、发电机奔赴前线,用12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在榕江的土地上写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生动注脚,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群众的责任担当。
闻令而动星夜驰援
6月24日凌晨,接到抢险指令后,雷山县委、县政府迅速响应,立即组织抢险救援力量支援,51名公安干警凌晨四点抵达榕江,78名民兵早晨八点五十抵达榕江,他们成为第一支到达榕江开展抢险救灾的救援力量。
“当时洪水已经漫到一楼窗户,很多老人小孩困在屋里。”参与首批救援的雷山县公安局民警杨正军回忆,“冲锋艇在激流里颠簸,我们用安全绳绑住身体,一趟趟往高处运人。有位80岁的老奶奶抱着孙子不肯走,说‘家里还有老母鸡’,最后是我背着老人,同事捧着鸡笼,才算把人安全转移。”
6月28日,榕江县遭遇二次洪峰过境,在各个救援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雷山县召集30名民兵再次投身抗洪,转移群众避险。当日夜间,按照现场应急指挥部部署,雷山县救援队坚持“水退人进,连夜清淤”,组织全体队员、机械组、保障组等力量通宵达旦,连夜清运垃圾,奋战至凌晨四点半,在天亮以前把黎榕路沿线路面全部清运干净。在救援的过程中,虽遭遇道路阻断、信号不通、环境复杂等多种不利因素,雷山县救援队全体队员始终斗志昂扬,越战越勇,在洪水中转移群众,在烈日下清理垃圾,全力以赴帮助车江一村重建家园。
坚守抗汛勇挑重担
6月27日20时至28日15时,雷山县遭遇强降雨天气,最大降雨量达297.5mm,导致河流水位迅速上涨,部分区域出现内涝。面对严峻汛情,雷山县迅速启动防汛Ⅱ级响应。面对老家雷山河流暴涨、山体滑坡、房屋被淹等严重汛涝灾害,在榕江参加救援工作的队员们虽得知本县遭受重创,内心有些许不安,然而看到眼前受灾的榕江群众亟待援助,又将担忧深埋心底,全神贯注投入救援,只盼两地皆能早日渡过难关。“我们在支援榕江的过程中,听到雷山也发生了洪灾,很担心家里面亲人是否安好,好在得知水位在逐渐下降,还有家乡兄弟姐妹并肩作战,这就放心了许多。既然家乡无恙,我们都很安心地留在榕江继续开展救援工作。两座城的平安,我们共同守护!”雷山县救援队队员金文学坚定地说。
在救援过程中,雷山县救援队建立起临时作战指挥体系,明确由县委副书记敖德玉任指挥长,由县委常委、县人武部部长龙剑和县政协副主席李胜平任副指挥长,将队员进行分组,每天根据工作内容下派任务,灵活调度推进,高效地开展垃圾、淤泥的清运工作。在车江一村,洪水退去后,主干道积淤最深处达80厘米,狭窄的弄堂里淤泥混着枯枝、家具碎片,连三轮车都难以通行。雷山县救援队将100名民兵分8个小分队,进入车江一村8条巷子用小推车帮群众清运垃圾,将户内小道、小街小巷的垃圾清运到大路上,再由干部队伍配合机械将垃圾装车运出。这套指挥体系,让后续的清淤工作效率提升了40%。经过六天的连续奋战,共清理3条街道约6公里、小巷8条约5公里,清理淤泥、杂物约5000吨。7月1日,雷山县救援队对负责网格区域的路面进行了清洗,路面焕然一新,家园建设重燃起了希望。
风雨同担向难而行
洪水无情人有情,一场救援行动,让雷山县救援队与车江一村受灾群众的心紧紧相连,结下了深厚情谊。救援队的无私奉献,村民的由衷感谢,让双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从首批突击队星夜出征,到多批次力量持续增援,从应急抢险冲锋在前,到清淤战场昼夜奋战,雷山县救援队以顽强的意志、过硬的作风、高效的运转,与榕江县群众心手相连、重建家园,展现出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生动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谱写着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动人篇章。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陈果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