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来自黔东南州的“两山”精彩答卷]世界自然遗产地里的“绿色银行”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杨玉婷 冯哲 曹杨军
盛夏时节,施秉县云台山里树影婆娑、云海翻腾、峰丛直立,沿着步道前行,不时可见彩蝶振翅,偶闻山鸟啁鸣。
游客们三五成群或漫步在绿树成荫山间小道,或驻足于徐公殿古建筑旁,或站在山顶俯瞰众山,无不陶醉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尽享天然氧吧的魅力。
云台山,这座海拔1066米的喀斯特峰林,以奇峰、云海、古树、飞瀑闻名遐迩。
2014年,施秉喀斯特与广西桂林、重庆金佛山联合申报成为我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划定的范围,涵盖云台山、黑冲、杉木河三大核心区,遗产地面积102.8平方公里,缓冲区180.15平方公里,总面积282.95平方公里。
“遗产地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3%以上,孕育着1440余种动植物。”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王云介绍,近年来,培训120余名当地村民成为生态巡护员,将保护责任落实到村到户。
“通过监测系统,我们对遗产地实施24小时动态监管,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施秉县杉木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云台山景区经理卢宏川说。
生态守护换来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丰富。监控摄像头多次捕捉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的身影。
生态资源是施秉县的财富、优势、品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然成为施秉县人民的共识。
“去年,云台山景区接待游客12.93万人,旅游收入达73.01万元,今年目前已实现旅游收入23.7万元。”卢宏川说,“我们开发有两条游览线路,一条是常规的研学路线,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另一条是针对户外徒步爱好者、喜欢登山的年轻人推出的溯溪线路,预计需要四到五个小时。”
青山秀美、绿水逶迤、田园如画、村舍别致,每逢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
7月17日,在施秉云台山脚下的“欣怡农家乐”,老板牟之云和爱人正在厨房忙碌地给客人做菜。
这些年打拼下来,从农家乐到经营腊肉等特色农产品,牟之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在生态旅游带动下,2013年我经营了农家乐。这里的好山好水吸引来很多游客。旅游旺季的时候,我的小店平均一天接待10桌,去年收入20万元左右。”牟之云介绍说,最多一次迎来了1000多人的旅行团,分了5家农家乐接待,仅仅他家就接待18桌。
“施秉县城关镇云台村里就有1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通过经营农家乐、旅游农宿、特产销售,村民一天天富了起来。”牟之云高兴地说。
如果说云台山是施秉的生态名片,那么杉木河便是流淌的“绿色银行”。
盛夏高温持续,杉木河景区迎来众多游客前来消夏漂流戏水、体验风土人情、品尝特色美食,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全长44公里的杉木河,因河水清澈碧透、河道平缓,被誉为“中华第一漂”“矿泉水上漂”。
自1996年开发漂流项目以来,施秉县始终坚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底线,创新“限流漂流”“分段开发”模式,将日接待量由前期的3000人每天逐步提升至12000人,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生态造成破坏。
公司还与周边村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3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数据印证着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截至7月上旬,杉木河景区今年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65万元,较上一年度增长300%。而与之配套的夜漂景区、上下氵舞阳景区等新业态,更通过灯光秀、玻璃栈道等体验项目,延长了游客游玩停留时间,推动旅游收入从“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转型。
同时,施秉县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品牌,以“山水+文化+体育”为引擎,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
云台山越野跑、杉木河峡谷音乐节、黑冲红色徒步线路等特色活动轮番登场,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黑冲是云台山白云岩喀斯特地貌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今年6月,施秉县黑冲研学拓展训练营正式对外营业。
“我们投入了400万元,其中流转老百姓的土地投入了100多万元。”卢宏川介绍,训练营以红色文化传承为核心,集军事训练、拓展教育、红色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
生态旅游的溢出效应正在凸显。2024年施秉县共接待游客31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5%、17.83%,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增收,绿水青山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施秉的实践,是黔东南州“两山”转化的缩影。近年来,当地通过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双轨并行,合力守护绿色生态,延长绿色经济产业链,拓宽乡村振兴发展新格局。
未来,施秉县将围绕旅居、康养,加快云台山、杉木河、氵舞阳河等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动黑冲十三景步道建设,创新打造云台山景区低空飞行,打造一批红色研学游、避暑康养游、非遗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精品线路,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