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黔东南州“三个三工作法”绘就农村“三净三美”新画卷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冯哲 通讯员赵杰
夏日的从江县加榜梯田水光潋滟,层层镜面倒映着云影天光。游客陈薇的镜头掠过壮阔的梯田美景,最终定格在焕然一新的村巷:曾经散乱的柴火堆得整整齐齐,废弃的猪圈摇身一变成了缀满鲜花的小花园。
“这次特意自驾来黔东南旅游,我到了西江、肇兴、加榜等村寨,这边的景色很美,乡村也很有颜值和气质。”她的赞叹,正是黔东南州以“三个三”工作法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部署,通过“三个坚持”筑牢组织根基,“三大举措”突破难点堵点,“三个聚焦”瞄准靶向发力。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推动广袤乡村实现“房前屋后净庭院美、村容村貌净村庄美、人居环境净生活美”的“三净三美”新图景,让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盈盈上升。
组织筑基:“三个坚持”汇聚攻坚合力
黔东南的乡村蝶变,始于坚实有力的组织引擎。
自“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开展以来,黔东南州坚持党政统筹,构建严密责任链,通过健全工作机制高位推动,成立以州委副书记为召集人、州政府分管副州长为副召集人、州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各县市结合实际完善相应工作机制,建立扁平化统筹调度机制,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迅速铺开。州“两会”、政府党组会高频部署,工作推进会精准调度,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州、县两级方案精准对标,目标、责任、措施、标准、时限“五明确”。同时,采取“四不两直”的调研暗访直插一线,州、县、乡、村四级责任环环相扣,形成了高效联动的指挥中枢。
坚持部门协同,打好工作组合拳。“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千头万绪,部门壁垒必须打破。州直牵头与责任部门职责清晰界定,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协同联动成为常态。面对最棘手的资金难题,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支持,各县市统筹整合财政衔接、东西部协作、生态补偿等各类资金“活水”巧妙整合。截至目前,全州投入乡村建设资金10.91亿元,其中5.34亿元专项用于“两清两改两治理”,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村民自治,激发内生原动力。乡村是村民的家园,村民是治理的主体。摒弃“干部干、群众看”,黔东南深谙此道。院坝会热气腾腾,入户宣传语重心长,核心是激发村民“我要干”的自觉。从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到规范农具建材堆放,“物放有序、地净院美”成为村民双手创造的风景。治理标准和目标设定,充分尊重各村基础与村民意愿;方案制定、长效管理,民意贯穿始终。投工投劳,主动参与,成果方能长效惠民、经得起岁月检验。
破难疏堵:“三大举措”激活一池春水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如何让政策落地生根、让改变深入人心?
加强宣传引导,凝聚行动共识。州、县媒体矩阵开足马力,基层党员干部化身行走的“宣传栏”。针对农民、青年学生等不同群体,分众化、互动化宣传精准触达。政策宣讲不止于说教,更巧妙融入侗戏悠扬的唱腔、苗歌动人的旋律,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唱进百姓心坎里。“我要家乡美”成为共鸣最强音。截至目前,全州印发宣传资料10万余份,县乡公众号发布文案2000余个,制作短视频/微剧300余个,刊发文章60篇,相关经验获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农民日报》、全国人居环境公众号等主流媒体报道。
用好三支队伍,加强示范引领。改变,需要领头雁。乡镇干部、村“两委”、小组长、党员骨干率先挽起袖子,清理整治、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蔚然成风。专业的保洁队伍在保障日常清洁之外,更肩负起劝导监督之责,点滴推动卫生习惯养成。广大群众落实“门前三包”,美化庭院、分类垃圾、参与村庄“清洁日”成为新时尚。村民议事会集思广益,“红黑榜”晒出荣辱,积分奖励激发热情,相互监督、共同促进的自治格局悄然形成。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参与热情。始终把群众参与作为关键,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将整治成效与村集体经济分红挂钩,设立“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创新“废品回收+生态小屋+管理员”垃圾分类模式及“财政补助+群众投劳”奖补模式,有效调动积极性。同时,“卫生家庭示范户”评选树典型,学先进、争上游的氛围日益浓厚,以点带面,激活了全民参与的“一池春水”。
靶向发力:“三个聚焦”绘就“三净三美”
精准施策,方能直击要害,让愿景成为实景。
扎实开展“两清”,实现房前屋后净庭院美。在清理乱堆乱放方面,引导群众规整房前屋后及公共区域杂物,实现整洁有序。倡导各村寨设立每周“环境整治日”,集中清扫促常态保洁。在清理残垣断壁方面,精准摸排建立台账,对存在安全隐患或无价值建筑有序清理;对有保护价值或农户意愿保留的,引导修缮消除隐患、规整外观,既消除隐患,又留住乡愁印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深入推进“两改”,实现村容村貌净村庄美。“改厕”方面,坚持“三同治”,开展“首厕过关”培训,落实“四方会审”制度,因地制宜推进卫生户厕改造。推广三格式户厕、节水型负压马桶等模式,发布全省首个市级农村下水道水冲户厕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农村厕所“建管运维”长效机制。“改圈”方面,坚持“农建、农用、农享”原则,综合考虑养殖基础、农村意愿以及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稳步推进畜禽养殖破废圈舍改造、生产设施提升、粪污处理设施完善。
曾经的蚊蝇滋生地、异味源头,逐步转变为规范、卫生的生产空间,村庄空气为之一新。截至目前,全州新改建卫生厕所12099户(新建改造10520户,问题整改1579户),完成省州任务(2.4万户)的50.37%;计划改造圈舍1147户,已完工606户,完成率52.8%。
持续坚持“两治”,实现人居环境净生态美。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坚持“一村一策”,整村推进,因地制宜推广适用生态治污技术,统筹推进污水管网建设与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数字化监测平台,对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车辆运行轨迹和收集点清运情况进行实时监管,持续推进农村垃圾治理规范化、标准化,让垃圾有去处,乡村更洁净。
截至目前,全州实施污水治理项目183个(开工79个),污水管控率超50%;实施垃圾治理项目84个(开工55个);全州累计建成投运174座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累计在农村配备垃圾转运车152辆、清运车905辆、收集点12949个,实现收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寨垃圾收集覆盖率达到97.6%。
行走在黔东南广袤乡村,从党政同心的顶层设计到部门协同的资源整合,从唤醒村民“主人翁”意识到创新激励的活力迸发,从庭院角落到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改变的不仅是乡村“面子”,更是村民生活的“里子”与振兴的内生动力。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