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点燃暑期热经济
随着暑期的来临,旅游市场迎来黄金时期。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绣里淘”非遗集市成为热门打卡地,吸引大量游客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民族风情,有力带动当地暑期热经济蓬勃发展。
走进“绣里淘”非遗集市,仿佛踏入非遗大观园。民族文化商品琳琅满目,摆满各个摊位。其中,蜡染服饰和苗绣元素的帽子、发卡等商品格外吸睛。
“因为我是学艺术设计的,所以对民族服饰、首饰和图案特别敏感,在网上刷到‘绣里淘’非遗集市有这么多民族工艺品,就专门这里来的。这些民族工艺元素太有生命力了,比课本里的图例鲜活百倍,对我的创作来说简直是宝藏灵感库!”来自湖南的游客胡亚州说。
苗绣元素的挎包堪称集市明星产品。店主龙小兰表示,店里的苗绣挎包从设计到成品,全程都浸润着苗族文化的精髓。光是图案设计就花了不少心思,把苗族的图腾故事、蝴蝶妈妈、锦鸡报喜这些经典意象,都巧妙地融入到挎包纹样里。
“你看这个蝴蝶纹挎包,翅膀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用‘打籽绣’针法一点点缀出来的,一个熟练绣娘一天也就能完成小半个面。”龙小兰拿起一款爆款挎包介绍道,为了让传统工艺适应现代生活,她们在保留核心绣法的基础上做了不少改良——比如把传统宽肩带改成可调节的尼龙肩带,里层加缝防水布衬,还设计了暗格方便放手机和证件。
这些兼顾文化感与实用性的挎包,如今成了集市里的“销量王”。龙小兰翻开销售记录,暑期旺季以来,销量越来越好,有位顾客一次性买了6个。“以前绣品都是摆在家里当装饰,现在变成能背出门的时尚单品。”
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民族文化产品热销,不仅为消费者带来独特购物体验,也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越来越多年轻人因购买和佩戴这些非遗产品,对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黔东南州作为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苗绣、蜡染、银饰、木雕等。过去,传统非遗销售渠道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市场影响力有限。2023年,凯里市实施“划行规市”,将分散商户集中搬迁至苗侗风情园,并升级打造为“绣里淘”非遗集市。通过文旅融合、市场运作和创新模式,推动非遗工艺产品产业化发展。目前,该集市已集聚了蜡染、苗绣、木雕等6100余种非遗商品。
集市的火爆离不开当地文旅活动助力。借助贵州“村T”强大引流效应,许多游客观看贵州“村T”时,也会到附近非遗集市游玩购物。在集市中,游客不仅能购买精美的民族服装、银饰等非遗产品,还能亲身体验蓝染方巾制作过程,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苗绣针法,让非遗从“可看”变为“可触、可购、可传承”的文化符号。
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市发展势头迅猛。从158户本地商家到如今的集市单日经营商户已突破710户,吸引了来自安顺、毕节、湖南、云南等多个省内外客商。在客流与营收方面,从2023年9月开市到今年5月,该集市累计接待游客达82.5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8亿元,凭借这样的亮眼成绩,已然成为区域文旅消费新地标。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