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州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富民乐章

2025-07-28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石世艳 雷刚

近年来,我州各地立足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规模化种植、全链条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等举措,让特色农产品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眼下,麻江县1.3万亩(1亩=0.0667公顷)太子参进入采收黄金期,在宣威镇咸宁村、光明村的太子参种植基地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太子参产量高、质量好,收入很稳定。”村民蒙兴惠一边采收一边说。

在咸宁村种植大户方品海的基地里,通过留种、消毒杀菌再播种的科学方法,太子参出苗率和品质显著提升。“种了三年,一直在学习改进,今年收成后打算调整下种密度,争取明年产量再涨。”方品海说道。

从零星种植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麻江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通过“服务保障到位+大户引领有力+市场自主选择”模式,让太子参产业持续提质增效。目前,全县太子参产值约8500万元,带动10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一根根饱满的太子参,成为村民手中的“致富参”。

走进黎平县岩洞镇林下灵芝种植基地,湿润的林间弥漫着菌香,一朵朵褐色灵芝如同撑开的小伞,在绿树掩映下长势喜人。“选点很重要,咱们这儿林地广袤、生态好,特别适合仿野生灵芝生长。”基地负责人吴东伟兴奋地说。

2014年,吴东伟从知名药企辞职返乡,带着技术和资金投身灵芝种植,攻克了菌种成活率低、病虫害多等难题。如今,他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供种、技术和回收,带动当地灵芝种植从60亩示范基地发展到2000亩产业集群,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在家门口砍柴加工菌棒,每月能挣6000多元。”村民吴昌生说。像他这样的务工群众还有不少,基地每年用工3000到4000人次,发放工资五六十万元,林下灵芝真正成了撑起山乡共富的“金伞”。

盛夏时节,位于剑河县的贵州顺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片繁忙,形似鹿茸的珍稀食用菌经过采摘、切割、筛选、打包,正准备发往各地市场。“在这里工作稳定,待遇也不错。”员工任明刚说,像他这样在公司务工的本地群众有500余人。

作为集食用菌棒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该公司构建了从菌种研发到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通过投入智能化新设备,生产效率提升一倍,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二季度产值同比增长4.89%,三季度我们正全力冲刺全年目标。”公司人力行政部部长卓玉珍介绍,今年预计生产5200万棒菌棒,产出鲜菇2.6万吨、干菇3000吨,产品将销往华南、华中、西南地区。

小小鹿茸菇,不仅撑起了企业发展的“大产业”,更成为剑河县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力量,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富民乐章。

从田间到林下,从车间到市场,我州特色农业产业正以多样化的发展路径,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共享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