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景区商品联动激活旅游经济新引擎
2025年,黔东南州紧紧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在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上持续发力,尤其是在景区商品联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将旅游流量转化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黔东南州重点监测的16个景区共接待游客99.76万人次,同比增长34.11%,其中省外游客达50.35万人次,占比50.47%。游客们在欣赏美景、体验民俗的同时,也极大地拉动了景区商品消费。
在肇兴侗寨,景区商品联动成效显著。“我们在商品联动方面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侗寨的侗品源文创产品如今已在全州各大景区铺货,同时肇兴侗寨也汇聚了来自不同县份的特色农特产品。”肇兴侗寨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景区内一家经营特色侗布制品的店主兴奋地说:“景区商品联动后,游客明显增多,我们的侗布销量比之前增长了近50%,很多游客都是因为在其他景区看到我们的宣传,特意找来购买的。”
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同样成果斐然。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积极推动签订《凯里、丹寨、麻江、雷山、台江五县(市)景区联动合作框架协议》,推出景区联动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客源互送。游客在西江千户苗寨不仅能欣赏到壮观的苗寨夜景、体验苗族特色文化,还能购买到来自其他景区的特色商品。“以前我们的特产销售范围有限,现在通过景区联动,我们的产品能被更多游客看到,销售额有了大幅提升。”一位售卖雷山银饰的商家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7月启动的贵州“村 T”,也为黔东南景区商品联动注入了新活力。“村T”全网话题播放量突破120亿次,吸引游客5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在“村T”活动现场,周边打造的“绣里淘”非遗集市,蜡染、苗绣、银饰等非遗DIY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村 T”发起人杨春林表示:“‘村T’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还带动了周边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游客看完走秀后,都会购买相关的非遗商品作为纪念。”
为进一步推动景区商品联动,黔东南州在旅游商品创新提质、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拓展以及政策引导等方面多措并举。在旅游商品创新上,以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创与农特产品,如榕江县的非遗蓝染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旺季时非遗服饰销售商一天能卖出60多件,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在品牌建设方面,积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购物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销售渠道上,不仅加强景区内商铺管理,还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销售,并在景区、高速服务区等增设邮政快递寄存服务点。政策上,今年4月发布的《2025年“引客入黔东南”奖励实施意见(试行)》,安排1200万元资金对引客到黔东南的旅游企业进行奖补,同时推出各类组合优惠套票产品及企业优惠活动,刺激旅游商品消费。
黔东南州通过景区商品联动,成功激活旅游经济新引擎。未来,全州将继续深化景区商品联动工作,不断丰富旅游商品供给,优化旅游购物环境,全力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朝着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大步迈进。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