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之上 绿茵重生—— 榕江“村超”重启背后的牵挂与新生

2025-07-30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路路 吴庭培 任栎铭 顾婷英 吴义环

洪水侵袭的满目疮痍尚未从记忆中抹去,榕江已用洁净的街巷与喧闹的球场,写下重生的注脚。近日,曾驰援榕江的救援队伍、心系榕江的爱心人士与八方游客重返这片土地,在“村超”的欢呼声里,触摸着这座小城灾后重启的脉搏。洪灾中并肩奋战的温暖记忆,与此刻赛场边的笑脸相映,让“村超”不仅是一场球赛,更成为榕江人驱散阴霾、拥抱新生活的精神坐标。

在河南洛阳雷霆救援队队员梁晓磊的记忆里,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榕江。“6月29号晚上接到通知,我们连夜驰援榕江;7月4号离开时,‘村超’球场连草坪都没,水泥地被翻得不成样子。”那时,梁晓磊满心沉重地穿梭在救灾现场,而这次归来,翻新的球场、攒动的人群让他眼眶发热。“看到球场恢复如初、‘村超’火热重启,大家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心情和上次完全不一样——这次是打心底里的开心。”梁晓磊欣喜地说道。

这份“不一样”的背后,是无数双手的托举。江苏威腾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妍始终记得,得知“村超”球场遭洪灾损毁时的心疼。“我们7月5号启动生产,8号完成运输,11号材料到场,19号全部完工。”8000平方米人造草坪系统,如今已成为球员奔跑的绿茵场。“再次回来,看到快乐足球回来了,群众眼里的希望回来了,就知道榕江人没被打垮。”

“第一次来,满街都是淤泥,没想到短短的时间,榕江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站在干净整洁的街道旁,爱心人士阿里木江・哈力克感到十分震撼。一个月前,他因救灾来到榕江,眼前是洪水肆虐后的狼藉;如今受邀重返,手中56个石榴的寓意格外动人——“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从救灾时的揪心到灾后重启时的欣慰,这份跨越千山万水的牵挂,在榕江的新生里有了最鲜活的回应。

这份来自全国的善意,榕江人民始终铭记于心。“家里被淹得什么都没了,就剩一只鹅,我赶紧送给救援队员补身体。”受灾居民杨玉碧的感恩之情藏在朴实的举动里。在她看来,正是那些远道而来的救援队伍和爱心人士,让榕江在短时间内“站起来”。“现在看到‘村超’又热热闹闹,日子就有奔头了。”杨玉碧感激地说。

榕江县专武干部李春红常站在古州镇东门街的路口回望——这里曾是清淤的“主战场”,如今商铺林立、行人如织。“武警官兵和热心人士帮我们清淤时,汗水混着泥水往下淌。现在‘村超’重启了,就想喊他们回来看看。”居民吴仁玉则记得洪灾时县城的模样:“像废墟一样,可救援人员一到,心里就踏实了。”如今看着干净的街道和沸腾的球场,她总忍不住眼眶湿润:“恢复得这么快,像做梦一样。”

这场“梦”里,有重生的喜悦,更有生生不息的活力。佛山游客宣昊鹏第三次来到“村超”现场,发现这里比灾前更热闹:“看不到一点水灾痕迹,人人都带着笑。”贵阳游客黄涛刚下火车就被暖到:“列车上的榕江姐姐说‘没订到房就来我家’,这份热情比球赛还动人。”

从洪痕未干到绿茵重生,从救灾现场到赛场欢腾,榕江的故事里,有跨越山海的牵挂,有守望相助的暖意,更有“村超”点燃的生活热情。当足球在草坪上滚动,当腾腾的烟火气袅袅升起,这座小城正用最鲜活的模样证明:只要心中有爱,日子就永远向阳而生。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