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来自黔东南州的“两山”精彩答卷]树鹭共舞绿生金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魏丽萍 杨玉婷 杨峰
百年古榕树,白鹭翩翩飞。
7月30日,记者来到剑河县久仰镇基佑村,抬头间,三百多年的古榕树撑开了茂密的枝叶,停留在枝头上的白鹭像朵朵白花,清脆的叫声如银铃般悦耳。
上万只白鹭在此繁衍生息,基佑村成了有名的“白鹭天堂”,不少观鸟爱好者及游客慕名而来。
“这里山好、水好、风景好,养出这么大的古树,给我们带来好空气、好环境……”古榕树下,苗族妇女用婉转悠扬的歌声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
基佑村是一个因古树和苗族情歌而闻名的美丽村寨,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情歌之乡”和“中国最美原始森林部落”之称,2013年被纳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我们把保护古树写进村规民约,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古树有护佑村寨风调雨顺、村民平安的意义。”基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胜介绍。
崇敬古树成为基佑村人心中的信仰。三百多年来,禁止砍伐古树的村规民约代代相传,敬畏自然、守护生态的理念生生不息。
正是这种守护,基佑村的森林植被保护良好,上百年的挂牌古树就有323棵,50年以上的古树有上千棵。
古树苍翠如盖,构建起“天然氧吧”,吸引成千上万只白鹭在此栖息繁衍,成为基佑村生态优良的“活体认证”。
“我们村生态好,五六种白鹭鸟在古树上筑巢,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采风,促进了村里的经济发展。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过得一年比一年好。”杨胜自豪地说。
古树与白鹭的共生奇景,让曾经深藏不露的基佑村蝶变为网红打卡胜地。
村里顺势而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陆续开办了8家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地道的农家美食。
2018年,村民杨红艳将自家木屋改造成农家乐,推出稻花鱼、土鸡、洋鸭等农家特色菜,备受游客青睐。
“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挣五六万,比种地强多了。”40岁的杨红艳望着远处层林尽染的山峦,满足地舒了口气,“以前总想着往外奔,现在守着家门口的绿水青山,日子一样有奔头。”
沿着石板路向半山行进,一组橙墙青瓦的建筑群跃入眼帘。这处名为“苗歌秘境”的精品民宿群,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和剑河县携手打造的东西部协作成果。
“我们希望能把外面的人带进来,把这里的特色产品带出去。”贵州口岸黔苗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凯介绍。
民宿建成后,该公司将精准对接佛山乃至大湾区消费需求,开发沉浸式文旅产品,带领游客走进基佑,开展康养之旅。
民宿采取“企业+村集体”模式,不仅提供就业岗位,还与寨子里的苗衣馆、酿酒坊、农家乐等形成产业联盟,以高端业态带动全域升级。
“游客可以体验染布、酿酒、采茶等农事活动,实现‘从染到酿’的深度旅游体验。”林凯介绍。
晨起染靛蓝、午间酿米香、暮宿山水间,静享山水田园之美。
基佑村用“住生态民宿、品农家风味”的匠心服务,不断吸引八方来客,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带动村民增收获益。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基佑村还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
村外山岭上,层层叠叠的茶垄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晨曦微露,村民杨昌梅就穿行在绿色的茶垄间除草施肥。
“一天有105元的收入,年纪大了也不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杨昌梅笑着说道。
“基佑村的生态是白茶产业的最大优势。”茶园基地负责人陈礼智介绍,基佑村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通过全程人工除草、物理防虫、禁用化学农药等管理手段,白茶有着极佳的品质,后经检测,茶叶氨基酸含量甚至高于普通产区。
2021年,基佑村“两委”经多次考察,决定引入浙江安吉白茶种植,并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将后山460亩土地流转给剑河县瀚茗茶业有限公司,打造标准化白茶种植基地。通过企业提供种苗与技术,合作社组织生产采摘,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分红三重渠道获益。
今年,基佑白茶基地成功引进白茶加工生产线,并依托剑河县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剑河仰阿莎白茶”,实现了白茶从种植、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我们今年采摘了1000公斤干茶,年产值达140万元,光劳务费就支付了30多万元。”陈礼智介绍,采摘高峰期每天可带动200人次的务工,平时每月的管护也需50人次。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基佑村年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较2020年白茶种植前增长近60%。
山岭间翠色如波,每一片茶叶都饱含山岚雨露的精华,更承载着村民对绿色未来的期许。
如今,茶园的壮大与苗寨的发展相映成趣,基佑村依托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每年农历二月二“祭桥节”更是吸引着上万游客纷至沓来。
“基佑村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放在首位,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切实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杨胜表示。
古树参天,白鹭翔集;农家烟火,茶香稻浪——它们共同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篇章。在苗岭深处,基佑村正以生态为笔,描绘着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壮美画卷。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