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特色产业夏管忙 乡村振兴活力涌
夏日的黔东南,青山叠翠间暑气渐浓,农户们忙碌的身影遍布田间地头。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特色产业正以“夏管忙”为起点,奏响乡村振兴的实干乐章。
走进锦屏县彦洞乡登宜村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翠绿藤蔓如绿色瀑布般铺满支架,村民们正蹲在藤蔓间,将特制保护袋轻轻套在果实上。“给果子穿外衣”是村里今年新引进的套袋技术,通过物理防护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农药使用,让280余亩猕猴桃的品相和口感都得到提升。
登宜村副支书、监委主任杨文锋介绍,去年试产的猕猴桃因品质出众,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管护期,基地每天开设20余个岗位,村民们忙着套袋、除草、修枝,日均收入稳定在100元。“以前农闲时没事干,现在守着果园就能挣钱,一年到头都有活计。”村民陆现英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容里满是踏实。从“靠天收”到“技术管”,猕猴桃产业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在岑巩县大有镇腊恰畈村,千亩水稻制种基地里掀起层层绿浪。这片1530余亩(1亩=0.0667公顷)的坝区,沟渠纵横、机耕道通达,581户村民的土地连成片,成为全县水稻制种的核心“粮仓”。
“现在正是花期调节的关键期,每一株稻子都得精心照料。”村民们在田间忙着赶花授粉,水稻制种对株行距、授粉时机要求极高,这份“精密”却成了村民的“就业福利”——从育秧到收割,基地常年提供岗位,仅今年就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00余万元。“种子有人管,销路有人保,我们只管把田种好。”村支书张华林说,“一粒种子”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更串起了“稳增收”的产业链。
在天柱县远口镇黄田村,村民们在田间忙着对丝瓜进行精心管护。村民杨长妹正蹲在苗前打理藤蔓,左手扶主藤,右手掐侧枝,动作熟练。“早上六点半就来,一天干8小时,能挣100块钱。”她直起身来笑着说。
基地负责人吴才常和吴谋胜也正在给丝瓜藤打侧枝,他俩介绍说,今年首次规模试种了10多亩丝瓜,从育苗到管护都按技术指导来,如今长势喜人。更安心的是,已和收购公司签保价协议,“不怕卖不出去,就盼多结果。”
夏日的黔东南,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希望。在这忙碌的季节里,乡村振兴活力不断涌动,正酝酿着秋日的丰收与长久的富足。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