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有景 产业有链 治理有方—— 我州“三大坚持”绘就乡村治理新画卷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凯里市碧波镇柿花村,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图景在眼前铺展:整洁雅致的农家小院花木扶疏,蜿蜒的步道串联起田园风光,游客在村中流连拍照,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游人如织的美丽村寨,之前还是污水横流、矛盾频发的“问题村”。柿花村的华丽转身,正是我州以“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农村卫生家庭建设为抓手,探索“庭院经济+柔性治理+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治理和面貌蝶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我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战略部署,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强化“党政统筹、部门协同、村民自治”三大坚持,构建起层级分明、协同高效的工作体系,全州上下以“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农村卫生家庭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各县(市)已累计投入乡村建设资金10.91亿元,其中专门用于“两清两改两治理”的资金达5.34亿元。
坚持党政统筹:高位推动,责任链条环环相扣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将“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视为重要的民生实事工程。年初的州政府工作报告即为此项工作定下总基调、吹响冲锋号,明确提出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高位推动,部署层层深入。州人民政府党组(扩大)会议、全州“两清两改两治理”暨农业“三抓”工作推进会等多次专题会议相继召开,反复强调工作部署,突出“两清”和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必须实现“全覆盖”,重点聚焦旅游景点景区村寨、传统村落等关键区域,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为确保蓝图变为现实,我州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联动的严密责任机制。州级层面统筹规划、制定标准、督导考核,县级层面细化任务、调配资源、组织实施,乡镇层面压实责任、具体推进、协调落实,村级层面则是最直接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四级联动,职责清晰,任务明确,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压实的责任链条,为工作的强力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坚持部门协同:攥指成拳,资源整合凝聚合力
部门协同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关键。今年5月26日,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黔东南州“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为各相关部门划定了清晰的“责任田”,明确了职责分工和任务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州农业农村局、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州生态环境局、州水务局、州妇联、州乡村振兴局等部门打破壁垒,密切配合。州农业农村局多次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碰头会,针对清理乱堆乱放、污水治理等难点问题进行现场会商,并组织人员下沉一线调研指导;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相关单位,对全州农村残垣断壁进行详细摸排,建立台账,并分类制定清理整治方案;州妇联则立足职能优势,大力开展卫生习惯养成教育,今年以来已组织各类家政、卫生培训1650次,覆盖农村家庭85826户。
资金是推进工作的“血液”。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指导县级统筹整合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生态补偿资金等,优先保障“两清两改两治理”项目。同时,创新探索“财政补助+群众投工投劳”、“以奖代补”等模式,有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破解了资金难题。正是这种密切协同、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组合拳”,使得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源源不断地注入整治一线,显著提高了工作的关注度和执行力。
坚持村民自治:激发内力,群众主体筑牢根基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更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和内生动力源泉。我州深刻认识到,只有充分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整治成果才能巩固,振兴根基才能牢固。
全州各地普遍采取村规民约、院坝会、入户宣传、广播喇叭、宣传栏等多种接地气的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通过村民议事会、红黑榜、积分兑换等创新机制,有效引导村民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自觉维护房前屋后、公共区域的整洁有序,逐步实现“物放有序、地净院美”的常态长效。
凯里市碧波镇柿花村的实践,是村民自治焕发活力的典范。该村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柿花村“两清两改两治理”暨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村规民约》,从“三不”(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不乱搭乱建)、“三积极”(积极参与公共区域清扫、积极改造自家卫生设施、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三保持”(保持室内整洁、保持院落干净、保持良好习惯)、“三倡导”(倡导邻里互助、倡导文明新风、倡导健康生活)等方面,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村民从最初的“旁观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共同维护着来之不易的美丽家园。
如今,我州的“三大坚持”协同发力,正推动越来越多的乡村像柿花村一样,实现由表及里的深刻变化。“院落有景”提升了颜值,吸引了游客;“产业有链”依托庭院经济和生态优势,让村民增收致富;“治理有方”则通过柔性引导和村民自治,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局面。这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更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王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