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美”变“我要美”—— 黔东南州“三大举措”闭环治理赋能乡村蝶变

2025-08-11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近日,记者踏入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上寨组,一座河面之上的议事亭映入眼帘,它静立山水间,承载着村民的智慧与力量。这座亭子,从村民自筹资金到建成使用,不仅是休闲议事之所,更是“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中群众共建共治的鲜活见证。这仅仅是黔东南州“政府主导”向“群众参与”转变的乡村治理变革的缩影。

曾经,农村环境卫生的“老大难”问题如无形的壁垒;如今,黔东南州通过聚力“宣传引导—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三大举措的闭环治理,不仅成功打通了环境治理的堵点,更实现了“两清两改两治理”与农村卫生家庭建设的全域覆盖,苗乡侗寨焕发出清洁整齐的新容颜。

文化浸润:政策宣传深入人心

政策宣传若不能入心,治理便如浮沙筑塔。黔东南州深谙此道,巧妙利用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让政策在乡音乡韵中生根发芽。

在黎平、台江,政策宣传不再是枯燥的宣讲,而是融入了侗戏的悠扬婉转与苗歌的质朴嘹亮。从江、榕江则让古老鼓楼化身“政策议事厅”,在“榕易谈”的轻松氛围中,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被悄然点燃。镇远县将治理要点填入流行旋律,凯里市则让卡通形象“凯凯”“丽丽”成为家喻户晓的环保代言人。

党员干部讲责任担当,村民群众谈切身实惠,青年学生看家乡未来……为了让宣传更精准,黔东南州区分党员干部、农民群众、青年学生等群体,采取不同的语言风格、传播载体全面宣传“两清两改两治理”及农村卫生家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凝聚起“我要家乡美”的共识。全州印发明白卡、倡议书10万余份,县乡公众号发布文案1600余个,制作微短剧300余个。

三支队伍:铸就治理的钢筋铁骨

治理闭环的“执行”环节,需要坚实可靠的力量支撑。黔东南州着力锻造党员干部、村庄保洁、农民群众三支队伍,形成治理合力。

先锋领路,党员干部勇担当。在从江县,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在各乡镇铺开——乡镇党委书记带队,镇村干部、人大代表深入示范村,看成效、学方法、谈经验。“以前觉得乡村治理千头万绪,现在大家齐心努力做,亲眼看到了可行路径,心里更有底了!”谷坪乡五一村党支部书记吴老远感叹。从“无从下手”到“心中有数”,党员干部成为冲在一线的规划者、组织者和宣传员。

专业维护,保洁队伍守长效。丹寨县卡拉村探索出“三化六净”治理模式,环村公路、房前屋后、村内景点被纳入常态化管护,保洁员不仅负责清扫转运,更成为文明劝导员。定期开展的“示范户”“后进户”评选,形成了“户带网格、网格带村”的治理格局,一条条“一院一品、一路一景”的乡村风景线逐渐成型。

主体激活,群众队伍唱主角。治理的伟力终归于民。麻江县卡乌村设立环境卫生“红黑榜”,将古风苗寨的愿景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黔东南州广泛推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制,通过村民议事会、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主人翁意识。当“要我做”变为“我要做”,这里家家户户的庭院整洁干净,经常有游客在村里游玩拍照。

创新激励:让内生动力永不枯竭

治理闭环的“激励”环节,决定着成效能否持久。黔东南州突破传统奖惩思维,构建起一套尊重个体、激发内驱的多元激励机制。

在台江县台盘村,环境整治成效直接挂钩村集体经济分红。年底村民代表大会依据各户“门前三包”、参与集体劳动等表现评议打分,得分越高,分红越多。村民王大叔坦言:“搞卫生就是给自家‘存钱’,谁不乐意?”环境治理从“公家事”变成了“自家事”。

丹寨县以党建引领积分制,村民在环境卫生、文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可转化为“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物资。小小积分如同催化剂,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探索出一条“积分换动力、治理促发展”的振兴新路。

雷山县创新“废品回收+生态小屋+管理员”模式,村级生态小屋以市价回收村民分类的废纸、塑料、金属等,溢价收益用于管理员补贴。这种“自营自利”模式既减轻财政压力,又让垃圾分类成为村民增收新途径,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群齐心”,从“突击整治”到“长效管护”,黔东南州以闭环之钥解开了乡村环境治理的难题。当政策宣传借助民族文化的力量深入人心,当三支队伍在治理一线协同发力,当创新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乡村环境治理便超越了简单的“搞卫生”层面,升华为一场重塑乡村风貌、凝聚家园认同的深刻变革。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王珺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