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乡村振兴活力十足—— 我州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路路 顾婷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八月的黔东南,青山绿水间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培育的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不仅让田野焕发生机,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在三穗县长吉镇长吉村的龙牙百合种植基地,眼下正是栽种的黄金期。30多名工人分散在田间,有条不紊地挑选种片、开沟下种、覆土盖草。这片250亩(1亩=0.0667公顷)的种植基地,因龙牙百合漫长的生长周期和精细的管护需求,成了附近村民“就业站”。
“既能拿土地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务工,一天下来能挣百十来块,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雪洞镇民主村村民陆承英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基地负责人田宗林介绍,目前每天需10名工人,累计已带动当地万人次就业,按当前长势,明年产值预计可达1500万-2000万元。这种集药用、观赏、食用价值于一身的特色作物,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富民花”。
来到镇远县都坪镇天印村,太子参种植基地里一派繁忙。农户们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采挖,随后经过分拣、装筐,将发往各地市场。
“我们这里气候土壤特别适合太子参生长,今年种80亩地,每亩鲜品能收800公斤,按现在市场价算,一亩能挣一万多元。”基地技术员宋学林一边指导分拣,一边算起收益账。这场持续40多天的采收期,基地每天要雇50多人,能带动2000余人次就业,单是工资就要发出去30万元。鲜太子参除供应本地外,大部分经初加工后发往药材市场和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的延伸让“土疙瘩”变成了“金宝贝”。近年来,都坪镇靠着良种引进和农技指导,让中药材种植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新引擎。
在麻江县宣威镇光明村,黄桃基地里熟透的果实压弯枝头,农户们挎着篮子穿梭林间,采摘、装箱一气呵成。
“每天能摘1000公斤左右,除了发往榕江、凯里等周边市县,还能发10到20件快递,线上线下加上游客采摘,销路不用愁。”种植户蒙延湘一边打包一边说。
不远处的杏山街道良田村,500余亩脆红桃也进入采收期,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种桃子比种玉米强多了,一亩地能收1500公斤,按10元一公斤算,收入较可观。”种植户伍启富笑着说,如今村里已有300多户跟着他一起种桃。村支书龙小丽介绍,村里坚持党建引领选产业、育能人,除了500亩桃子,还种了100亩李子,今年又新增了50亩桃园。在麻江,像这样的精品水果种植已达11万亩,年综合产值8.4亿元,带动2.38万群众在“甜蜜产业”里收获幸福。
目前,从江百香果也抢“鲜”先登陆市场。作为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全县2万亩百香果在盛夏迎来丰收,自7月下旬首批采收以来,便凭借优良品质打开销路,从深山运往全国。
在响钱山1000亩种植基地里,藤蔓间垂挂的百香果饱满鲜亮,40多名工人穿梭其间,指尖轻转便将成熟的百香果收入篮中。“7月25日就开始采第一批果了,今年果子长得特别好,又大又甜,产量比去年高不少。”基地负责人梁建习难掩喜悦。
为了让从江百香果走得更远,当地下足了功夫:指导农户按大小分级销售保证品质,依托七香公司对接大湾区、长三角市场,设立专卖店并拓展线上渠道,多管齐下让好果子卖上好价钱。
“首批特级果每个都在120克以上,能卖到26-28元一斤,主要发往山东、上海等地,现在根本不够卖。”七香公司副总经理吴秋香说。如今,从江百香果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今年预计产果2万吨,产值突破3.2亿元,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黄金产业”。
记者手记:
行走黔东南乡村大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振奋。这些扎根乡土的产业形态,既承载着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精准对接了市场需求。实践证明,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是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有效路径。通过规模化种植、市场化运作,不仅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更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分享红利,实现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随着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蓝图正逐步落地,为黔东南乡村振兴筑牢根基,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宋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