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以解决群众身边难事推动学习教育见行见效

2025-08-14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康莉 韦启悬

“政府帮我们找的这份工作好得很!包车接送、日结工资,两个月能挣一万多元呢!”凯里市开怀街道党果村村民罗海贵因年龄大、缺技能只能守着几亩薄田度日。前不久,在凯里市就业局的组织下,他和其他20余名村民一同奔赴宁夏采收芹菜。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的鲜明特点。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我州聚焦解决群众身边难事,坚持开门“答题”,组织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办好让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以群众满意检验作风建设成效,推动学习教育见行见效。

“零工市场”解民忧:从“路边蹲活”到“指尖就业”

“以前找零工全靠运气,现在用手机可以找到附近的工作!”眼下,正是蓝莓采摘季,在麻江县白竹林坡蓝莓基地里,附近赶来务工的村民们一边采摘蓝莓一边感慨。

面对群众就业不稳定、企业用工难的多年困扰,麻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该问题纳入集中整改整治台账进行攻坚,派员下沉产业基地、企业摸排用工需求,汇总到“零工驿站”后,通过微信群实时推送、抖音直播带岗详解、线下招聘会面对面洽谈、村(居)公告栏张贴等多种途径发布岗位信息,群众在家使用手机即可联系心仪岗位的用工方,“指尖就业”成为找工作的新选择。今年以来,麻江县累计线上线下发布岗位3000余个,帮助5000余人次实现就业,昔日“打零工、跑断腿”的窘境一去不返。

在岑巩县大有镇腊恰畈村,千亩水稻制种基地里掀起层层绿浪。“现在正是花期调节的关键期,每一株稻子都得精心照料。”村民们在田间忙着赶花授粉,水稻制种对株行距、授粉时机要求极高,这份“精密”却成了村民的“就业福利”——从育秧到收割,基地常年提供岗位,仅今年就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00余万元。“基地需要用工时,我们会通过微信群发布信息,有意愿来做工的农户在群里报名就可以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华林说,“一粒种子”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更串起了“稳增收”的产业链。

我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紧扣国家、省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决策部署,着力健全就业“全链条”服务,打造“零工市场”,用心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目前,全州共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22家,累计收集、发布零工岗位19.72万个,服务群众达22.22万人次。

“整治涝害”见行动:“积水道”变“舒心路”

在黄平县住建局,一面“为民解忧不忘初心倾听民声造福百姓”的锦旗格外醒目。这面锦旗饱含着新州镇五里桥村龙塘片区村民们的诚挚谢意。

7月4日,五里桥村龙塘组村民反映村口汛期内涝严重。县住建局接诉即办,第二天组织人员现场核实,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随后施工队就进了村。一周后,项目完工,村口内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民们制作锦旗上门由衷地表示感谢。

这样的“民生速办”案例,是县住建局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以学促干的生动写照。学习教育过程中,黄平县坚持用办好民生实事来检验学习教育的工作成效,根据线上线下收集的社情民意,强化工作举措,推动解决各类问题1150个。

“爱心专车”护学路:从“风雨奔波”到“平安直达”

“以前送孙子上学要骑40分钟三轮车,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有了爱心专车,孩子安全,我们大人也省心。”天柱县瓮洞镇光明村杨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农村走读生家庭的共同心声。

今年以来,瓮洞镇把学习教育与开展“走基层、访民情”大调研紧密结合、一体推进。调研发现镇区中小学走读生多是依靠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等非营运车辆接送,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该镇随即研究,筹措“一老一小”关爱基金,选用19座经济型客车开通爱心专线。如今,优化设计的线路准时准点,孩子们的上学路更加平安了。

天柱县以瓮洞镇为试点,在全县推广“定制公交”服务模式。邦洞街道赖洞村至邦洞小学的首条通村定制公交正式开通,全程5.5公里、票价2元,发车时间精准对接学生上下学需求。目前,全县已开通2条定制公交线路,惠及5个行政村3000余名群众,计划今年再新增1条线路。

学习教育贴近基层、面对群众,我州将坚持一体推进学查改,深化“开门抓整治”,着力解决群众身边难事,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宋尧平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