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先锋力量]那场暴雨里,石桥村有个“拼命书记”—— 记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安

2025-08-14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韦启悬

6月下旬的丹寨县,连续多日的阴雨让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气息。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安站在河边,望着浑浊翻滚的河水,眉头紧锁。“河水这么浑,怕是要出事。”同行的老人一句话,让他心里警铃大作。彼时,谁也没想到,这场持续的降雨会在几天后演变成一场洪灾,而王安的警觉,成为了石桥村百姓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6月27日至28日,丹寨县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最大降雨量达284.3mm,石桥村首当其冲成为全县受影响最严重的村寨之一。暴雨如注,山洪咆哮,河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低洼处的房屋很快被淹没在浑浊的洪流中。危急时刻,王安早已按照提前部署的防汛方案,带领6名村干部分头行动,敲开了全村36户安全隐患区群众的家门。“当时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必须把人都叫起来、转出去,一个都不能少。”王安的声音带着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早在25日,察觉河水异常的王安就立刻组织了防洪演练,挨家挨户宣传防汛知识。“大家记住,听到锣声或者我们喊,别管东西,先往山上跑,生命比什么都金贵!”他在演练现场反复叮嘱,用最朴实的话语让村民们绷紧了安全这根弦。正是提前的演练和宣传,让石桥村在暴雨来临时没有陷入慌乱。28日凌晨,当洪水开始漫进村庄,王安和村干部们的呼喊声、铜锣声划破雨夜,沉睡的村民们迅速响应,按照演练过的路线向安全区域转移。

汛情来临时,王安临危不乱,迅速组织村党员干部对石桥村纸街、新村、荒寨、大簸箕等4个自然寨进行拉网式排查。在排查到石桥村四组时发现,74岁的罗从花老人刚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又趁人不注意跑回了家。“她惦记着家里的手机,说里面存着儿女的联系方式。”王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心有余悸。他来不及多想,立刻喊上村民王明登、梅锦中,三人冒着倾盆大雨往回冲。此时,洪水已经没过膝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冰冷的雨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只有哗哗的水声和建筑物被冲垮的声响。“当时根本顾不上害怕,就想着快点、再快点。”王安说。当他们冲进罗从花家时,洪水已经漫到了门槛,老人正着急地在屋里摸索。“太危险了,别找了,我们背您走!”王安一行果断背起老人往高处撤离。就在他们离开后不到一分钟,汹涌的洪水便冲进了屋门,瞬间淹没了堂屋。“要是再晚一步,后果不堪设想。”王明登后怕地说。在王安的带领下,及时有序地将低洼片区的36户107名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区域,实现了群众零伤亡避险。

洪水无情,家园受损。此次灾害中,石桥村48栋农房被淹没,3栋严重受损,1栋被冲毁,村民们的财产面临巨大损失。“群众把我们当主心骨,我们不能让他们寒心。”王安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组织村干部和党员抢救物资。在洪水中,他们合力将被困的牲畜赶到高处,把群众贵重物品一件件搬到安全地带。有的村民心疼家里的家具,不肯撤离,王安就耐心劝说:“东西没了可以再买,人在就有希望。”连续两天两夜的奋战,他们共帮助受灾群众抢救生产生活用具、牲畜等约60万元的财产物资,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

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一片狼藉:淤泥遍布的道路、损毁的房屋、浸泡的农田。王安没有丝毫松懈,立刻发动党员群众投入灾后重建。“光靠等不行,我们自己得动手。”在他的号召下,150余名党员群众自发投工投劳,清理淤泥、修补房屋、消毒防疫。大家拿着铁锹、扫帚,从早到晚忙碌着,汗水混着泥水浸透了衣衫。王安更是身先士卒,哪里最脏最累,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看到王书记带头干,我们浑身都有劲儿。”村民们说。仅用一周时间,受灾户的清淤清障工作全部完成,防疫消杀70余次,村庄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在这场特大暴雨灾害中,王安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担当和奉献筑起了守护百姓的坚固防线。他就像暴雨中的“守夜人”,用不眠不休的坚守,换来了全村群众的平安,让党旗在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宋尧平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