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水间触摸文化根脉—— 黔东南暑期研学热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韦启悬
这个夏天,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充满着别样的热闹。暑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们循着文化脉络而来,在沉浸式游玩中解锁非遗密码,让这个夏天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生动课堂。
天刚蒙蒙亮,雷山县脚尧村的茶园里就挤满了一群“小草帽”。“采茶要掐着采,轻一点再轻一点。”茶农吴先鹏教孩子们采茶时,掌心的老茧蹭过孩子的指尖,传递着多年的采茶经验。海南学生吴思贤的竹篓渐渐盛满翠色,指尖的茶香洗去了旅途疲惫。炒茶坊里,铁锅与茶叶碰撞出焦香的交响,孩子们笨拙地模仿着翻、压、揉的动作,看鲜叶蜷缩成雀舌,再团成圆润的银球。“原来喝进嘴里的清甜,藏着这么多力气活儿。”吴思贤把自己做的茶包塞进背包,打算带回家给爸妈尝尝。
脚尧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是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生动的生态课堂。研学团队带孩子们钻进林子识草药,蹲在溪边看鱼虾,把生态课搬进了大自然。“以前觉得蝉鸣最吵,现在听着孩子们的笑,倒觉得蝉鸣成了配乐。”脚尧村强村公司负责人杨胜明望着热闹的茶园,盘算着给民宿再添几张床——研学热让村里的腊肉炒蕨菜成了爆款,酸汤鱼的香味能从早飘到晚。
台江县的蜡染工坊里,蜂蜡遇棉布的滋滋声此起彼伏。大湾区教师蒋柳意看着学生们用铜刀在布上画蝴蝶妈妈,忍不住掏出手机记录:“课本上的苗族图案活了,孩子们追着传承人问故事,这种主动亲近比任何说教都管用。”这个暑假,230多名师生走进台江的苗寨,在绣绷前学苗绣,在银砧上练錾刻,把非遗技艺从博物馆展台搬到了指尖。
苗绣传承人邰胜芝的绣架前总围着一群学生,她飞针走线的手偶尔停下来,讲讲图案里的古老传说。“每年假期都有师生来研学,现在在家靠手艺就能赚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她指着墙上挂满的作品说。据了解,台江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工坊”等举措,推动11项国家级非遗活态传承,50多个新岗位让手艺人在家门口挣钱。
而在丹寨县,中央民族大学实践团的学生们踩着晨露爬坡,来到了苗族贾理传承人龙永超家,他们撞见了一场特别的教学:七位黑袍老人围坐成圈,面前的竹片代表着十二个氏族,每念一句古老的理词,就用竹片敲一下竹筒,声音像从远古传来的钟鸣。“这是苗族的百科全书,婚丧嫁娶、是非对错都写在里面。”原丹寨县文化局局长李天云的话,让学生们屏气凝神。随后,他们来到宁航蜡染工作室,蓝靛香气,混着植物发酵的微酸,成了最特别的欢迎礼。“你看这绿色,是蓝草熬了七天七夜才有的颜色。”设计师成昊搅着染缸里的液体,水面的涟漪里仿佛能看见蓝草生长的模样。展厅里,蜡染礼服曾登上时装周的T台,传统的铜鼓纹与现代剪裁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原来非遗不是老古董,是能穿在身上、用在日常的活智慧。”实践团学生们不禁感慨。
锦屏县隆里古城的青石板路上,一群广州游客举着通关文书“穿越”回明代。他们从青阳门走到王昌龄状元祠,在龙标书院的旧址上想象古人读书的模样。编草龙的传承人把稻草变成了会“飞”的龙,广州小学生陈诺跟着学了半小时,手指被草叶划出道道红痕也不在意:“原来稻草能这么神奇,我要把自己编的小龙带回学校。”
花脸龙代表性传承人陶柄钧的课最受欢迎,他教大家在脸谱上画“生旦净末丑”,笔尖蘸着油彩,嘴里讲着军屯故事:“当年士兵们把京剧脸谱融进舞龙,就有了这独一无二的花脸龙。”游客们的画笔在纸上磨蹭,红黑蓝白间,军屯文化与苗族风情悄悄完成了一场对话。“画的时候不觉得,画完忽然懂了,这脸谱里藏着两族人的交情呢。”一位游客举着自己的作品,对着阳光下的古城墙拍照。
从茶园到古城,黔东南的夏天成了流动的文化课堂。孩子们在茶丛里认识劳作,在绣绷前触摸传统,在古城墙下读懂交融。正如邰胜芝说的:“研学既是来玩的,更是来触摸文化的。”当越来越多的脚步踏过这片土地,那些藏在山水间的文化密码,正被一双双年轻的手轻轻解开。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