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来自黔东南州的“两山”精彩答卷]制种铺就新“稻”路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峰 冯哲 杨玉婷
8月15日,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晨雾尚未散尽,61岁的村民杨代军已踩着露水走进周坪村的制种基地。他弯腰拨开稻穗,指尖轻抚饱满的谷粒,晨光透过稻叶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投下斑驳光影。
“这穗型、这结实率,今年又是个好收成。”这位与稻种打了30年交道的老把式,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制种的门道。
岑巩县从1976年开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历经半个世纪的探索,被评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如今,“岑巩稻种”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不仅畅销国内10余个省份,还远销东南亚等地。2025年,全县订单制种面积4.2万亩,预计总产稻种876万余公斤,产值突破2.6亿元。
“1976年的春天,几辆绿色卡车沿着泥泞山路驶进岑巩,带来了杂交水稻种子。他们说这小小的稻种能让粮食增产三成,咱山里人听得眼睛都亮了。”杨代军回忆道。
龙江河从岑巩县穿境而过,冲积坝区自古便是粮仓。亚热带气候带来的1600小时年日照、1200毫米年降水量,加上20℃左右的灌浆期温度,构成了杂交水稻制种的天然温床。目前,全县有49个200亩以上坝区、18个千亩以上坝区,适宜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4万亩。
每天,杨代军都会到制种基地察看秧苗长势,为村民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他不仅是村里的稻种技术总监,还曾到泰国、缅甸等地担任制种顾问。在他和村民精心管护下,全村1200亩制种基地秧苗长势喜人,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到24万余公斤、总产值480多万元。
在岑巩县农作物种子站的监控大屏上,48套气象传感器正实时传回数据:周坪基地土壤湿度62%,未来24小时无降水。岑巩县农作物种子站站长蒋大勇轻点屏幕,“智慧制种”APP立刻向500户农户推送了管护作业提醒。
这是岑巩县打出政策“组合拳”,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生动实践。该县将5.9亿元(含1.5亿元农业现代化基金)政策资金投入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升级、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累计整治土地3.2万亩。曾经零碎的“巴掌田”实现“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农机通达率升至92%。
岑巩县利用每年5000万元的“制种大县”奖补资金,建成了11个产地加工中心、140间标准化烘干棚,日处理稻种能力达840吨,彻底改变了“晒种靠天”的被动局面,保障了稻种处理效率与质量。
在政策引导下,岑巩县智能化育秧中心与水稻农情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起产业的“智慧大脑”:田间分布26套高清摄像头、48套气象传感器,实时抓取墒情、光照、虫情等数据,5000亩物联网示范基地实现“手机看田、云端管农”。
科技赋能让产业格局发生质变。2021年,该县部分国有公司、制种民营企业与广西兆和种业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全自动种业生产线,实现从脱粒、精选到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
组建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后,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启动“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获农业农村部2.5亿元专项财政资金支持。通过政企校合作,构建起“前端研发攻坚、中端生产升级、后端品牌输出”的全产业链,推动稻种产业从“产量导向”向“品牌溢价”转变,带动全县4600户农户参与制种,户均年增收3.2万元。
产业链的延伸让价值不断攀升。在贵州兆丰农作物科学研究院的试验田里,218个水稻品种正在接受抗逆性测试。“我们已自主培育审定2个品种,2024年自有品种销量占比达80%。”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龙一边介绍一边拿起一包稻种展示,“每个包装都有防伪追溯码,消费者扫码能看到整个种植过程,这让每公斤稻种价格翻了2倍多。”
如今,杂交水稻制种已成为岑巩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制种基地如绿色的锦缎,在山间绵延铺展,从核心区的周坪村,向周边10个乡镇70个村辐射,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其中。
作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岑巩县持续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兆丰农科院作为产业的科研先锋,已选育审定品种2个,今年报审品种2个、区试品种4个。同步开展的水稻种质材料鉴定多达2300份、新品种试制70个、新品种观察79个、成熟组合观察146个。
同时,兆丰公司依托贵州现代种业集团等股东的市场渠道优势,已在全省9个市(州)搭建起200余个销售网点,产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至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今年,其自主选育的“广8优198”和“广8优香丝苗”水稻品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认证名录,这一荣誉如同响亮的名片,进一步提升了岑巩稻种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与竞争力。
为带动群众共同发展,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的镇远、三穗、天柱、玉屏、松桃等地发展水稻制种超3万亩,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山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路径。通过“前端研发+中端生产+后端品牌”的全链条布局,岑巩稻种附加值大幅提升,产品远销东南亚。
“我们计划到2027年,带动玉屏、镇远、三穗等周边县,将制种面积扩大到5万亩,打造以岑巩为核心的10万亩黔东水稻制种产业集群,把更多自主研发的优质种子推向全国各地。”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任道康表示。
一粒粒杂交稻种,承载着生态保护的智慧,也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在这里,山更青、水更绿、田更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