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 起来 旅游“火”起来—— 我州“非遗+旅游”激活文旅新动能

2025-08-19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韦启悬

正值旅游旺季,我州各地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一场场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沉浸式体验的特色活动,正让黔东南成为全国游客向往的打卡地。

在有着“银匠村”美誉的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暑期的阳光为银饰工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泽,这里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火热的旅游季。村里的石板路上,一群穿着统一队服的青年格外显眼,他们是北京科技大学酉良银响酉方文化传承实践团的成员,正在银匠师傅龙太阳的带领下,穿梭于各个银饰工坊开展游学活动。从承载历史记忆的古银币文化,到见证民族迁徙的苗族历史,每一个工坊里,银匠师傅们都耐心地将非遗背后的故事与技艺娓娓道来,学生们围坐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拿起银片、工具仔细观察,眼神里满是对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好奇与热爱。“我们想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深入了解苗族银饰的历史和技艺,助力它持续传承与发展。”实践团成员游清心的话语,道出了年青一代对非遗传承的担当。而对龙太阳来说,暑期的忙碌早已成为常态,“每年这个时候生意都特别好,很多游客通过小红书、美团或者旅行社组织的亲子游过来,我们的接待一直处于旺季。”银饰技艺的活态展示与体验,让控拜村从“银匠村”变成了“旅游村”,也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同样热闹的还有岑巩县,当地以“荷花”为媒,在水尾镇马家寨景区打造的“荷花节”,成为激活节日经济的重要载体。荷花盛放的池塘边,战鼓的隆隆声与游客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傩技表演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拿出看家本领,一个个精彩动作,让现场观众屏息凝神,掌声不断。这些平日里深藏于民间的老手艺,如今走上了文旅舞台,成为游客触摸思州文化脉动的重要窗口。“我们把战鼓、傩技搬出来,就是想让更多游客了解思州故事,感受独特的思州文化。”傩技表演者张先来的话语朴实却有力,道出了非遗传承者的初心。而在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农业+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早已落地生根,以“荷花池塘”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项目带,不仅让村庄披上了“高颜值”的外衣,更让集体资产实现增值。“举办荷花节不仅带动了农特产品销售,提高了村民收入,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提升。接下来我们会把节日办得更有特色,吸引更多游客。”下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秀芳的话语中,满是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期待。如今的下寨村,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正是岑巩县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日,丹寨县万达小镇苗年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好笙音”比赛点燃了夏日激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芦笙演奏者齐聚一堂,他们手持芦笙,或站或坐,悠扬的笙音在广场上空回荡,时而激昂、时而婉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游客叶陈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少数民族乐器,内心满是惊喜:“听到比赛特别震撼,这种音乐文化特别值得推广,而且这里的空气和环境让人特别向往。”参赛选手杨凯燕带来的传统舟溪芦笙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我想通过演出和学习,把芦笙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划者之一,黔东南州丹寨县非遗保护协会会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潘玉华有着更长远的规划:“我们设计了从初赛到决赛的系列活动,就是想不断发出邀请,把‘非遗好笙音’、芦笙事业打造成丹寨最大的旅游IP,吸引更多人来丹寨避暑、旅游。”在芦笙声中,丹寨正以非遗为纽带,奏响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我州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指引,始终坚持“活态传承、创新表达”,将“非遗+旅游”深度融合,不仅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魅力,更让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乡村富起来。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