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灾·先锋力量]闻“汛”筑堡垒 风雨映丹心—— 记中共雷山县大塘镇委员会

2025-08-22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班子成员包片下沉!”“干部立即驻村蹲点!”……今年6月,雷山县大塘镇遭遇大暴雨袭击,引发全域性山洪和塌方等灾害,全镇33个村(居)不同程度受灾。面对严峻灾情,该镇迅速组织力量有序开展抗洪抢险救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着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守住了“不死人、不伤人、少损失”的底线。

防汛期间,大塘镇党委成立了镇级防汛指挥部,统筹全镇防汛救灾工作。灾情发生后,镇平安法治办、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自然资源所、公共事务管理办、党政办等部门迅速集结,明确各自职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指挥部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轮值制度,确保指挥体系反应灵敏、政令畅通、高效运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每轮强降雨,该镇接到上级防汛调度令后,镇党委、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总是第一时间到岗到位,坐镇指挥部。同时,安排干部下沉到村蹲点,形成了“上下联动、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防汛格局。在指挥部的调度下,全镇防汛救灾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大塘镇党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汛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组织镇平安法治办等部门牵头,督促村“两委”、监测员、巡查员等力量,对地质灾害点、重点山塘水库、风险斜坡、低洼村寨、河道淤堵点、危旧房等重点区域开展了全覆盖的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隐患的角落。

为了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大塘镇建立了“镇—村—组—户”四级预警传递链。村级广播、喇叭、微信群和网格员“敲门行动”等多种方式同时发力,确保预警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一个村民。今年入汛以来,对全镇38处地质灾害点、62个风险斜坡和5个易发山洪区等重点区域直接叫应100余次,紧急转移群众199户447人。岩寨村组干更是根据隐患点变化情况精准预警,快速响应转移吴哥东等2户7人避险,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扬奖励。

此外,大塘镇还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要求,组建了镇、村两级应急救援队伍33支890人。修订印发了《雷山县大塘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以及5个山洪灾害危险区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镇村两级累计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山洪防御演练44期680余人次,让每一位参与者在演练中熟悉流程,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实行“班子成员包片、镇干部蹲点包村、村干部包组”三级责任制,党员干部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第一线。该镇实行1名主要领导带班、1名班子成员值班、多名干部值班以及全体干部职工备勤的“1+1+N+N”应急备勤模式,24小时值班值守,全力筑牢汛期“安全堤”。

在抢险救援过程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集中安置了121户236人,投亲靠友及另有安全住房78户211人。发放了帐篷36顶、大米257袋、食用油263桶、棉被152床、折叠床14个以及白菜、西红柿、土豆、鸡蛋、肉、莴笋、南瓜和冬瓜等生活物资,让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坚持民生优先,大塘镇加快恢复重建的步伐。强化党建引领,按照“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迅速组织1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开展灾情核查、淤泥清理、道路疏通和环境消杀等工作,帮助群众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该镇围绕群众灾后生活所需,按照“先抢通、再修理,先核心、后边缘”的做法,优先修复水毁道路、电力设施、通信和供水管网,优先为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将灾情统计作为恢复重建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实,强化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谋划,优先申报道路、饮水和农房加固等民生工程,为大塘镇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