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特色产业“链”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8月的黔东南,层林尽染间藏着丰收的密码,一个个特色产业勾勒出秋日的丰收图景,更托起百姓增收的幸福,让乡村振兴的脉络在丰收的气息里愈发清晰。
在三穗县雪洞镇民主村辣椒基地里,村民们推着满载鲜椒的三轮车排队到收购点交售,鲜红的辣椒换来农户手中一沓沓崭新的现金。
“四五亩收了万把斤辣椒,收入真不错!”村民杨政荣笑得合不拢嘴。
“老板包苗、包技术、包回收,种着踏实!”村支书龙连坪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鲜椒,当天就送到县里的辣椒加工厂。自动化生产线让鲜椒迅速变成干品,身价倍增。
“今年种了8000多亩,每天加工2到2.3万斤干椒,销往多地。”企业负责人周昌洪说。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三穗辣椒年产值将破2000万元,带动6000多户增收。
三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已投入249.6万元财政资金,下一步还将扩种至万亩以上,让产业链更壮更长。
来到锦屏县平略镇平敖村的平菇基地里,看见灰色菌菇像小伞般从菌棒中撑开,亮晶晶的菌丝透着生机。
“每天摘400斤,刚上市就被抢光,饭店都来预订。”基地负责人姜啟煜介绍,为种好平菇,村“两委”专程赴湖北调研,结合本地条件试种,还请专家全程指导。
基地共1.3万棒菌棒,预计产菇2.6万斤,产值约13万元,“党支部+联合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小菌菇成了“致富伞”。
走进天柱县远口镇黄田村的丝瓜基地,这片近12亩的丝瓜田,是村里今年第一次产业尝试的“新希望”。翠绿的藤蔓如瀑布般在田垄间铺展,一个个饱满的丝瓜垂挂藤架上,透着蓬勃的生机。
种植户吴才常、吴谋胜穿梭在藤蔓间,手指轻转便将成熟的丝瓜摘下,竹筐很快堆成了小山。
“一开始心里没底,毕竟是头一回种,从选种、搭架到浇水施肥,一步步跟着学,没想到长得这么好。”吴谋胜笑着说。
“这丝瓜不仅产量高,口感还特别清爽,很受消费者欢迎。一亩地能收6000到7000斤,市场收购价一斤一块多,收入比打工强多了!”吴才常补充道。
这些不过是我州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当一个个特色产业在山间田野深深扎根、茁壮成长,乡村振兴便有了坚实可靠的产业根基。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