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满天星”—— 施秉县“党建三键”精准发力助推乡村振兴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光能 姚宁
“平扒村黄桃,产自海拔1050米高山,用农家肥养护,果肉饱满、口感香甜。”近日,施秉县马号镇平扒村的桃园里,村民邰报开举着手机直播带货,身后的果农忙着分拣、打包,手机屏幕上不断弹出的订单提示音,让他的笑容格外灿烂。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邰报开还在为生计犯愁——守着几亩薄田,收入微薄,农闲时只能靠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而如今,他已摇身变成村里小有名气的“黄桃带货能手”。
这翻天覆地的改变,源于施秉县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的生动实践,更藏着“三键发力”的硬核经验:按下“联建键”凝聚村社合力,点亮“示范键”破解发展难题,打通“融合键”激活产业活力。这套组合拳,最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在施秉县,这样由“党建链”引航、用“按键式”行动点亮乡村振兴“满天星”的故事,正在各个乡镇、村寨不断上演。从闲置土地蜕变为田园景区,从破旧农房升级为特色民宿,从滞销农产品转型为网红商品,每一处变化的背后,都是“党建三键”精准发力的结果。
以“联建键”聚合力,破解“资源分散”痛点,筑牢产业基础
秋日的白垛乡,阳光洒满田野,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
时间拨回到2021年,那时的白垛乡却不是这般光景。全乡的7个行政村像“撒在山间的豆子”,各自为战,闲置土地零散,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守着好资源,却过着穷日子”成了村民们的心病。
“以前,大家各干各的,村里的闲置土地就这么荒着,想发展产业,可土地整合不起来,什么也干不成。”白垛村党总支部书记罗应民回忆起往昔,满是无奈。
“党建联建是破题关键!把相邻村的支部拧成‘一股绳’,闲置土地才能聚成‘一块宝’。”白垛乡党委果断按下“联建键”,制定“树立样板村、带动一般村、转化薄弱村”的总体思路,以白垛村为核心,拉起周边村寨的“合作网”。
每次的支部联席会议,成了打破隔阂的“桥梁”。一次会议上,石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孟朝军抛出“家底”:“我们村拥有古银杏树群,风景独特,可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要是能联合开发,把景点串起来,肯定能吸引不少人来。”
白垛村党总支部书记罗应民立刻响应:“我们联合起来,把各村的景点串成线,打造一条特色旅游路线!”
会后,各村党员干部带头,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整合闲置土地和资源。
如今的白垛乡,早已换了模样。
以黑冲景区为核心,白垛山洞的秘境探险、石家湾古银杏树群的秋日打卡、胜溪肖家坝瀑布的清凉康养,被串联成“秘境探索、休闲康养、角色拍摄、露营打卡”四大体验路线。
目前,黑冲景区年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开办民宿5家、农家乐6家,村民人均年增收近4000元。
“以前游客来黑冲,看完战斗遗址就走了,现在能去石家湾看银杏树,去胜溪看瀑布,还能在露营地过夜,产业链拉长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白垛村村民龙会武说。
他用自己的农家小院开起了“正智农家乐”,旺季时天天满房,每年能增收5万多元。“这要是单靠我们村自己干,哪能有这么好的势头?都是支部联建的功劳。”
夕阳西下,黑冲景区的红色标语熠熠生辉,周边村寨的灯光逐渐亮起。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从“闲置土地”到“增收聚宝盆”,白垛乡用党建联建的“钥匙”,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新大门”,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以“示范键”破难题,破解“带动不足”堵点,激活主体活力
踏入甘溪乡高碑村,青山绿水环绕,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与澄澈的氵舞阳河水相映成趣。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些民宿还是无人问津的闲置房屋。而如今,它们却成了当地村民的“摇钱树”,这背后离不开施秉县点亮“示范键”,党员带头破难题的生动实践。
曾经,高碑村和许多乡村一样,年轻人外出务工,大量房屋闲置,村里冷冷清清。
“那时候,好多房子空着,院子里杂草丛生,看着就让人心疼。”高碑村党支部书记孙兴红回忆道,“守着好风景,却过不上好日子。”
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源,成了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时刻,施秉县提出了“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的思路,高碑村被列为重点示范村。“我们村一定带好头,把闲置房屋变成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孙兴红在乡党委会议上主动请缨,回来后立刻召集村党员干部动员会,“要让村民信,咱们党员得先干!”
然而,动员工作刚起步,就遇到了阻力。
在县城生活的孙顺忠,起初并不理解:“这是祖辈留传下来的老房子,说实在的,租出去心里不踏实。”
孙兴红耐心解释:“把房子租出去改造成民宿,既能赚钱,还能让村子热闹起来。我们还会跟企业约定,保留老房子的原有风貌,绝不会破坏。”
经过多次沟通,孙顺忠终于松了口:“行,我相信村党支部,这房子就交给村里了。”
如今,高碑村已盘活闲置农房9栋,打造“循美·高碑”“河畔人家”等民宿品牌,每年为村民带来租金收入15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8万元,还带动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还照顾不到家里。现在在家门口的民宿当服务员,一个月能挣3000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龙倾琼说。
高碑村的“示范键”,点亮了施秉县闲置资源盘活的“满天星”。从“闲置空房”到“增收旺铺”,从“党员带头”到“群众跟进”,施秉县以党建为笔,以示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生动一笔。
正如孙兴红所说:“点亮‘示范键’,不是党员干部‘唱独角戏’,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群众看到希望,跟着一起干。”
以“融合键”激活力,破解“链条短小”难点,构建增收闭环
“激活‘融合键’,三产联动才能促进群众增收,‘闲农’才能变身‘新农人’。”在施秉县以“党建链”串联“产业链”的实践中,这条从基层探索提炼出的经验,格外鲜活且深刻。
近年来,该县以党建为轴,紧扣“融合”二字,串联电商、加工与农业,三产协同激活了产业活力。曾经的“闲农”们,有的成了直播带货的“新农人”,有的成了产业工人,日子忙起来、钱包鼓起来。
几年前,马号镇平扒村村民邰报开还在为生计犯难:“出去打工照顾不上老人小孩,留在村里找不到活路!”那会儿,村里70余亩黄桃将要熟了,没销路的难题压得人喘不过气。
城关镇白塘村也面临类似烦恼。村里近300亩冬瓜迎来丰收,村民田永红望着满田冬瓜愁容满面:“收购商压价到几毛钱一斤,除去成本基本白忙活,明年真不想种了!”
转机,源于施秉县推出的“黔货云仓施秉节点仓+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电商服务点”三级电商模式。
到目前,全县建成黔货云仓施秉节点仓1个,电商物流园区2个,乡镇电商服务站8个、乡镇快递网点8个,村电商服务点76个、村级快递网点65个,乡镇物流快递覆盖率达100%。
这一模式为平扒村带来了希望。
中国电建贵阳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姚玉泉,敏锐地抓住机会,召集村“两委”明确方向:“要打通‘融合键’,把党建、电商和黄桃产业绑在一起,让村民的果子卖出去、卖上好价钱!”
很快,姚玉泉牵头成立了平扒村“电商帮扶队”,党员分头教直播、跑物流。
得知消息的邰报开,跑到村委会报名:“姚书记,我想试试!”
可第一次面对镜头,他却因紧张对着镜头说不出话。
“介绍黄桃,要像和亲戚聊天一样。”姚玉泉陪着他反复练。
去年7月黄桃开园,邰报开举着手机试播:“家人们,这高山黄桃咬一口爆汁!”
村里的直播,连播了7天,上万公斤黄桃,几天就卖完了。
另一边,白塘村党支部书记龙润金也没闲着。
“光卖生冬瓜不行,得搞深加工,激活‘融合键’,把产业链拉长!”他带着村干部跑部门、找项目,磨了一个多月,终于拿到240万元项目资金。
没多久,村里就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冬瓜加工厂,机器一开动,轰隆隆响。
如今,加工厂每天能产2吨冬瓜蓉,一年能“消化”4000多吨冬瓜。产品主要销到广东、重庆等地,根本不愁卖。
更让村民开心的是,农闲时能进厂打工。
村民杨昌菊掰着手指头算:“种冬瓜能赚一笔,进厂打工又能赚一笔,一年多挣将近两万元!”
从白垛乡“联建键”聚合力,到高碑村“示范键”破难题,再到平扒村、白塘村“融合键”激活力,施秉县的“党建三键”精准串联“产业链”,让闲置资源变资产、闲散农民变参与者,真正实现了从“闲置”到“实干”、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如今,这“党建三键”点亮乡村“满天星”的故事,还在续写,乡村振兴的画卷,正越画越艳。
正如施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梅妹说的,施秉县“党建三键”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党建工作转化为具体的“按键式”行动,既朗朗上口便于基层落实,又精准聚焦“资源-主体-链条”三大乡村振兴关键要素。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