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暨丹寨非遗周开幕在即——千年鼓声绕苗寨 榫卯技艺续图腾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邱力 吴义环 吴鹏程
铿锵鼓声穿越千年,回荡在贵州丹寨的青山绿水间。随着第三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暨丹寨非遗周开幕在即,这片深植苗族文化根脉的土地正以铜鼓的雄浑、木鼓的质朴和吊脚楼的精巧,向世界展示苗家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
鼓声铿锵:战争与欢庆的民族记忆
在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有一个颇为隆重的节日——“七月半”。这是一个祭祀先祖,预祝丰收,举行苗族系列活动的重要节日。这一天,铜鼓声声响彻村寨。
“我们只有在重要节日才会敲响铜鼓,全寨男女老少,大家聚在一起跳铜鼓舞。”南皋乡铜鼓舞鼓手张和星说道。鼓声曾是古代御敌作战的号令,也是欢庆胜利的乐章。节奏简朴重复——前进七步、后退六步,步伐却始终向前,象征着民族生生不息的韧性。击鼓者多为男子,舞者多为女子,刚柔相济的韵律勾勒出苗族村寨的和谐图景。
木鼓定规:劳逸结合的古老智慧
南皋乡清江村的木鼓文化蕴含着更深层的民族智慧。翻鼓节的传说追溯至苗族青年因歌舞误农时的往事,寨老以木鼓为界,定下“鼓响欢歌,鼓静劳作”的规矩,成为苗族“劳逸结合”的文化符号。与铜鼓的神圣性不同,木鼓更贴近日常劳作与生活节律。木鼓多采用当地优质的杉木或枫木制作,鼓身常雕刻有象征丰收的稻穗纹或寓意吉祥的蝴蝶图案,体现出苗族特有的自然崇拜。
“木鼓舞分三步与五步,动作古朴简洁。木鼓声一响,就知道是该欢聚还是该劳作,这种世代相传的节奏,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清江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田文福介绍道。银饰碰撞声与鼓点交织,点亮了山间的清晨。在重要的农事节点,寨老会亲自敲响木鼓,宣告播种或收获的开始,这种传统至今仍在延续。
榫卯匠心:吊脚楼里的百年图腾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则是苗族另一项非遗瑰宝。南皋乡大寨村75岁的文朝波师傅从25岁开始学习这门手艺,至今已修建吊脚楼50年。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国非遗文化保护年会和丹寨非遗周,文师傅正忙着制作一栋缩小版吊脚楼,“我们将一比一还原,制作一栋我们苗族吊脚楼,在非遗周上巡游,展示给大家看,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国家非遗。”
“每一栋吊脚楼都要经历选址、夯基、备料、发墨、立房、上梁等十几道工序,”文师傅边说边抚摸着一段木材,“最难的是榫卯制作,差一毫米都不行。”
文师傅带着徒弟们走遍周边村寨,修建了许多吊脚楼。“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愿意学这行的越来越少。但我相信,只要还有人住在吊脚楼里,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说着,他指着一段榫头,“你看这个扣,一百年后还是会一样牢固。”
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文国毅指着村里最古老的吊脚楼说:“这栋楼已经一百多年了,历经风雨依然坚固。吊脚楼不仅仅是我们苗家人的住所,更是我们的文化图腾。”
即将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与丹寨非遗周,将成为展示这些珍贵文化的窗口。从堂屋梁下悬铜鼓的集体舞蹈,到“美人靠”上梳妆绣花的日常生活,苗族文化中的集体精神与生活美学将得以生动呈现。
鼓声未歇,榫卯依旧。丹寨的千年文化密码,正等待世界倾听与解锁。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