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2025-09-11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舒增付 冯哲 曹杨军

秋日的雷公山,山青水绿,景色如画。

9月8日,记者来到雷公山腹地的雷山县大塘镇交腊村。几场秋雨过后,坡坡岭岭的野生方竹林中,形似箭镞的“八月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在阳光下卓然挺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竹笋特有的清香。村民们正忙着采挖“八月笋”,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八月笋”生长于海拔1300米至1800米间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中产出的“八月笋”洁白如玉、肉质嫩脆、味道鲜美,是当之无愧的绿色食品。

近年来,借助“一码贵州”“淘宝”等电商渠道,雷山县的“八月笋”火速燃爆市场,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山珍美味”。

“现在是采收‘八月笋’的黄金季节,一天可挣两三百元呢。商家上门来收,非常方便。”正在荷锄挖笋的交腊村村民杨胜荣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雷公山森林覆盖率达83%。野生方竹资源十分丰富,其竹笋俗称“八月笋”,因细嫩爽脆,甘甜鲜嫩,深受人们喜爱。

这小小的“八月笋”,可是当地村民的“活期存折”。黔货云仓雷山节点仓通过以“黔货云仓+电商平台+基地农户”模式,成功打造爆款生鲜特色品牌“雷公山八月笋”,其产品远销广州、上海等地,走上城里人的餐桌。

目前,雷山县有野生方竹林约10.55万亩,预计今年“八月笋”产量将突破5000吨,综合产值5000万元。

多年来,得益于当地对生态保护措施的贯彻落实,一条从“守绿”到“生金”的绿色发展之路在雷公山青山绿水间延伸。

秋阳高照,斑驳的光点洒满山林,雷山县郎德镇乌吉民村村民杨贤伟兴冲冲地在林间穿行,去寻找埋藏在大山中的“宝贝”。

“这片天麻已栽种4年了,在山林中自然生长,经济价值高着呢!”想着自己精心培育多年的“宝贝”即将收获,杨贤伟心里乐开了花。

绿色的林木交织成天然的遮阳伞,适宜的温度、恰当的水分,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天麻这个藏身于林下沃土的“宝贝”汲取着大地的精华,在时光的淬炼中沉淀出卓越品质。

“绿水青山孕珍品。”杨贤伟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乌吉民村天麻基地测产,亩产鲜天麻达525.71公斤。

“地上种粮食,地下种药材,实现了立体种植、双重收入,可谓‘地上是粮仓,地下是银行’。”杨贤伟幽默地念起了顺口溜。

林下经济是一种结合了自然生态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模式,也是一条生态致富的新路。

据悉,2024年,雷山县共栽种林下天麻2.5万余亩,年产值1.5亿元,带动980户农户实现经营性增收,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天麻产业一举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连日来,在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茶叶产业园里,村民们穿梭在整齐的茶垄间,除草、修枝、施肥,秋管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雷公山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优势,成为雷山县发展优质干净品牌茶的生态家底。脚尧村是该县茶叶种植海拔最高的村,在这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村里,全村200余名群众共拥有3760亩茶,产值216.7万元,茶农户均收入4.8万元左右。增收,是村民们坚持绿色优质发展,守住“干净茶”底线的回报。

“脚尧村的茶叶从不打农药,并且按照‘一亩茶叶三亩草’的标准,利用杂草天然腐烂发酵后形成的有机质作为施肥手段。”脚尧村副主任吴先鹏说,“只有我们的山还是绿的,水还是清的,才能保证我们的茶是真正的干净茶、放心茶,才能把我们村的整体经济提振起来。”

近年来,雷山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了“雷公山银球茶”“雷公山红茶”等品牌,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如今,全县茶园面积达16.3万亩,带动茶农1.8万户7.8万人参与种植,茶产品年产量达6581吨以上,年综合产值突破11亿元。

山林披绿,林下生金。

如今,雷山县越来越多的乡村,把得天独厚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县林地面积有140多万亩,我们以保护优先,再充分利用空间来进行发展,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产品采集、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四大板块,目前已利用林地面积42万亩,产值达7亿多元,年底的话预计将突破10亿元。”雷山县林业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朱交情说。

……

雷山县只是黔东南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一个缩影。

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是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过程,更是生态思路和发展思路持续改革创新的过程。

实践证明,黔东南州在保护与利用间找到平衡点,茂密丛林成为永不枯竭的“绿色银行”。

20年来,被誉为“森林之州”的黔东南持续发力,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心守护绿水青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积极探索建立“两山”价值转化路径,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战略中,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促进乡村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杨光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