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结硕果 “小县”办出“大教育”—— 岑巩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09-15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金秋九月,黔东南层林尽染,岑巩县各中小学校园里书声琅琅。2025年秋季新学期,岑巩教育以一系列扎实变化,展现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多所乡镇小学提质升级并更名挂牌;四个乡镇中小学整合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实验学校如期开学,有效缓解城区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县综合高中与第二中学合并办学,搭建起“职普融通”核心平台。这些举措,成为岑巩优化教育布局、破解发展难题的生动缩影。

“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是深植于岑巩教育人内心的信念。近年来,岑巩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以真金白银投入推动发展。2024年,全县投入教育专项资金6600余万元,新改扩建学校28所,新增学位1120个,显著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岑巩县系统构建“四轮驱动”发展体系: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多样特色、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四轨并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铺设快车道。

改革是岑巩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2024年,该县成功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成为贵州少数同时承担两项国家级实验任务的县域;综合高中跻身全省首批四所试点校,为“职普融通”贡献了岑巩经验。

“过去的课堂,教师是‘主角’,讲得辛苦,学生却被动接受,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岑巩县教育局党组成员邹家勇道出了传统课堂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岑巩县创新推出“真课堂”教学范式,明确“教师讲授限时、学习过程协作、问题探究深入、目标达成展评”四大核心,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习在主动探究中真实发生。

2024年8月,岑巩县成立6个教育集团,打破校际壁垒,实行人财物统一调配,以“名校带弱校、城区带乡镇”推动资源辐射,努力让乡镇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改革成效显著:2024年中考,语文、物理等科目名列全省前列,人均总分稳居全州第一梯队;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8年破千,上线率超66%,较十年前提升近30个百分点。更可喜的是,外出学生纷纷回流,还吸引湘黔周边县市6600名学生前来就读,“岑巩教育”品牌日益响亮。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岑巩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成立16个党组织,构建“集团党委+成员校党支部”管理体系,实现党建全覆盖。通过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动200余名教师城乡流动,优化师资结构,减少临聘教师83名。同时加强教研、督导、纪检三支队伍建设,形成“教研促质量、督导保公平、纪检守底线”的保障机制。

通过布局优化和资源整合,岑巩县为义务教育新增3000个学位,有效缓解城区就学压力。2025年高考再创辉煌:特控线上线532人,本科上线1385人,600分以上42人,1人考入清华,46人录取“985”高校,166人录取“211”高校,多项指标位居全州前列。

“职普融通”是岑巩教育的一大亮点。综合高级中学与第二中学合并后,开设融通班,学生可通过考试按比例转普高并转换学籍,打破“非普即职”界限。“我们通过学籍、课程和师资‘三融’机制,让学生既夯实文化基础,又发展专业技能,实现素养与技能双向提升。”岑巩县综合高级中学校长罗成翰说。

教育改革结硕果,“小县”办出“大教育”。站在新起点,岑巩教育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激活红色动能;以改革为引擎,破解发展难题;以融通为特色,拓宽育人路径。未来,也将继续巩固拓展教育改革成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岑巩力量。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