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粮满仓—— 我州各地秋收忙

2025-09-15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韦启悬

初秋时节,我州各地种植的粮食喜获丰收,田野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做优特色产业到强化科技赋能,我州多措并举,让丰收的成色更足,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坚实根基。

走进天柱县渡马镇新民村千亩水稻试验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不同品种的水稻长势喜人,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农技人员穿梭在田间地头,小心翼翼地察看作物生长情况,仔细记录着每一个品种的特性与表现。“为促进水稻品种的更新迭代,每年都在持续开展水稻新品种引种,多年来成功引进并推广了宜香优2115、泰优808、又香优龙丝苗等优质稻。”天柱县农业农村局农推站站长唐康桐介绍道。

在推动水稻产业发展过程中,天柱县坚持“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协同发力,大力推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片建设。同时,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其中水稻钵(毯)苗集中育秧示范面积达2000亩,机插秧技术推广面积15000亩,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更是覆盖了31000亩稻田。唐康桐表示:“我们今年在渡马镇开展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20个,开展肥料新产品新技术试验16个,目的是通过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和适宜当地的肥料产品,为水稻高产和改良土壤打下基础。”一系列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让天柱县的“粮袋子”更稳,更让稻米品质持续优化,为当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在锦屏县,水稻秋收工作正紧张有序地推进。在铜鼓镇花桥大坝、敦寨镇亮司大坝等水稻种植核心产区,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机器的轰鸣声在田野间回荡,奏响了热闹的“丰收曲”。金黄的稻谷在收割机的作业下,源源不断地被装入粮袋,装满稻谷的粮袋整齐地排列在田埂边。农户们忙碌地转运着稻谷,虽然汗水浸湿了衣衫,但脸上却洋溢着掩饰不住的丰收喜悦。“现在有这个机器就方便得多了,今年种了五六亩田,收成能有四千公斤左右的谷子。”锦屏县铜鼓镇铜鼓村村民张大珍笑着说道,言语间满是对机械化作业的认可和对丰收的满足。

今年,锦屏县水稻种植面积达9.9万亩。为确保粮食丰收,该县积极推广优质稻种,大力普及机械化耕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还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指导服务,及时为农户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天基本上要忙十个小时左右,快的话一天能收割二三十亩。”铜鼓镇铜鼓村种养殖合作社农机师傅龙景松说道,在农机的助力下,秋收效率大幅提升,确保了稻谷及时颗粒归仓。

日前,岑巩县也迎来了高粱丰收的好时节,3600余亩高粱首次开镰,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羊桥土家族乡龙湾村的种植基地里,两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往复穿梭,火红的高粱穗被迅速采撷、脱粒,新鲜的高粱粒不断输送出来。“一天可以收100多亩地。从播种到植保、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今年的高粱应该一亩地达到300公斤左右,每公斤保底价格3元左右。”羊桥土家族乡龙湾村高粱种植基地种植户赵建军兴奋地介绍道,机械化作业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还保障了高粱的收成和品质,让他对今年的收入充满期待。

据悉,龙湾村今年主打种植的高粱品种为红缨子高粱,该品种具有耐旱性强、投入成本低、适配性好等优势,成为推动当地产业优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物。近年来,岑巩县积极引进企业与种植大户合作,集中发展高粱产业,打破了以往农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转变,有效增强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今年我们的高粱主要和遵义的公司签了协议,收割后由公司直接收购。”龙湾村党支部书记梁云霞介绍道,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户的种植有了保障,解决了销售难题,切实保障了农户的利益。

今年,岑巩县高粱种植面积达3651.8亩,覆盖天马、羊桥、客楼等9个乡镇。下一步,该县将继续推进高粱产业向规范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州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丰收的喜悦遍布黔东南的每一寸土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黔东南力量。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