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起来 百姓富起来—— 我州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林 龙思全 通讯员姚登月 张千红
清晨的阳光洒在丹寨县卡拉村的屋檐上,丹寨县鸟笼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秋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她灵巧的双手中,竹条逐渐变成精美的鸟笼灯罩、书架甚至耳环。“以前我们做鸟笼,是为了维持生计,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更是为了把手艺传下去,并且不断创新,让它被更多人看见和喜欢。”王秋说。
这正是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精神,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在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非遗正以多元形式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蜡染是丹寨非遗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在传承人王永霞的“丹十二工作室”里,传统的蓝底白花蜡染被创新出了多种颜色和形式。她说:“除了蓝染,我们还做了薯莨染、柿染等,开发了相机包、手提包、手机挂链等新产品。”而该县卡拉村的鸟笼编织技艺更是“玩”出了新花样。王秋介绍:“我们将鸟笼制作成灯罩、书架、耳环等工艺品,并与文旅融合推出研学课程,每年前来体验的游客超过万人次。”
“丹寨蜡染借助龙头企业,销售额已突破900万元,其中非遗研学占比高达50%。与此同时,古法造纸技艺也推陈出新,不仅用于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还推出了花草纸DIY体验,深受游客喜爱。”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陈玉佳告诉记者。
丹寨县以银匠村为主导的银饰产业,也成功实现文旅融合升级。今年暑期,银匠村相关区域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目前已成为3A级景区。据统计,今年暑期有5.7万余名游客在此参与蜡染、鸟笼编织、造纸等非遗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游玩中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同样,有着“银匠村”美誉的雷山县控拜村,这个夏天也格外热闹。在工坊里,银匠龙太阳正忙着给游客讲解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随后大家用小锤轻轻敲打银片,体验着千年传承的银饰锻造技艺。目前,控拜村银匠有200余人,年均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龙太阳告诉记者:“很多游客通过小红书、美团、旅行社组织过来体验,每年暑期生意特别好。”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我州先后印发《关于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修订非遗代表性项目与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出台10余项地方性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全州开展472个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非遗资源普查,排查出5200条非遗资源线索,整理出版《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等40余部丛书,不断充实非遗“宝库”。在此基础上,还启动非遗数字化记录工程,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38个项目及35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用科技手段为非遗留住“根”与“魂”。
目前,全州共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70处,评选认定传习场所168家、非遗工坊139家、非遗旅游体验空间92家。保护区有国家级传承人65名、省级传承人170人、州级传承人394人、县级传承人4013人,州级非遗传承人群16个。
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州以“非遗+”创新路径推动文化、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发展。其中,“非遗+体育赛事”成为新亮点,借助“村BA”“村超”“村T”等一批现象级IP,成功将银饰、蜡染、刺绣等传统工艺与赛事文创相结合,推出“村宝宝”“村超牛”等热销产品。
据了解,2024年全州139家非遗工坊大力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全年累计产值4.5亿元。同时,通过品牌活动持续赋能,2023年7月,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成功举办,活动汇聚全国15个省(市、区)共141个非遗项目参加,黔东南州签约文旅招商项目16个,总投资25.98亿元。
“通过非遗传承、文旅服务,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就业增收。”州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非遗保护,不仅守护了文化根脉,更让老百姓尝到了“文化甜果”。如今的黔东南,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非遗传承、文旅服务实现就业增收,乡村面貌因文化赋能而焕然一新。未来,我州将继续深耕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为乡村振兴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