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底线 兴产业 美乡村—— 黔东南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见闻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初秋晨曦洒遍黔东南山峦田野,这片土地尽显丰盈。岑巩县水稻制种基地里,收割机穿梭金黄稻浪,将稻穗转化为饱满种子;麻江蓝莓基地,果农忙着采摘最后一季果实;榕江“村超”足球场紧锣密鼓筹备周末赛事;乡村里炊烟袅袅,孩童嬉笑与老人闲聊交织成温暖晨曲……这正是黔东南州2022年以来,强化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效缩影。如今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筑牢底线:守好“米袋子”,稳固“幸福线”
粮食安全是民生之本。秋收时节,岑巩县4.23万亩(1亩=0.0667公顷)水稻制种基地迎来机械化收割高峰。“全程机械化,节成本、省时间,收成还更好。”正在水尾镇驾鳌村岩下坝区开展测产工作的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经济师代国权一边测产,一边向农户分析数据,“今年穗数足、结实率高,品质非常不错。”
近年来,岑巩县累计投入政策资金5.9亿元,完成土地整治3.2万亩,持续推进农田改造和耕地质量提升,稳步建设“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种业体系。目前,已自主选育审定水稻品种2个,试制品种218个,常年生产品种80个,“岑巩稻种”品牌越擦越亮。
“有政策支持和公司提供全程服务,我们种得放心,收得也踏实。”农户张水仙话语朴实,笑意从眉梢漾开。这一穗穗饱满的稻谷,不仅是黔东南州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任务的生动印证,更是老百姓手中端得牢牢的饭碗。
在防返贫监测帮扶一线,我州建立起覆盖全域、反应灵敏的保护网。雷山县西江镇龙塘村网格员吴政审在走访中发现村民朱德仙一家因大病陷入困境,迅速上报并启动救助机制。“村里筹了钱,急难救助也申报了,孩子好转后还能到合作社上班。”吴政审带来的不仅是政策,更是希望。朱德仙含泪道谢:“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2024年11月,全国帮扶产业发展暨项目资产管理工作推进会在黔东南召开,精准长效的“黔东南模式”成为全国样本。
产业引领:沃野生金,锻造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强州
黔东南以“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为方向,聚焦十二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畜牧等“六个100万”工程,形成多项“全国第一”“贵州第一”的产业集群。
在麻江县杏山街道青山村的蓝莓种植园,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摘果实。“年纪大了外出不便,在村里一天还能赚一百多元,收入稳、离家近。”村民吴宗贵满意地说。基地日常用工80人左右,今年全村蓝莓产值突破30万元,带动务工收入18万元。
附近的贵州蓝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加工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蓝莓变成冻果、果汁、花青素等高附加值产品,远销国内外,预计2025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一颗小蓝莓,真正成长为带动增收的“致富果”。
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显著提升了整个产业的价值。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达9万余亩,预计产量4万吨,综合产值超过8.5亿元。蓝莓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周边产业链的繁荣,促进了8000余农户增收,人均增收超过12000元。
在锦屏县隆里乡春蕾林场梨子榜养殖基地内一片热火朝天,工人们正赶着白鹅走出围栏,将它们一一装进筐内,准备发车运往市场。“鹅司令”龙本忠告诉记者:“我们这里还算养得少,像是敦寨那边养得更多,都是标准化养殖,鹅产业很适合在我们这儿发展。”2022年锦屏县生态鹅产业减贫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成为一张响亮的产业名片。
综合施策:内外兼修,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美家园”。这几年,我州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超额完成新(改)建农村户厕省级目标任务,让“方便”之事不再成为农民的烦心事。
“以前是旱厕,夏天蚊虫多,味道大。前几年政府补贴,改成冲水厕所,干净又方便!”剑河县川洞村党总支副书记田俊说。如今村民庭院整洁、串户路通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而在从江,该县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群众就业增收深度融合,多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全县实施专项以工代赈项目4个,带动就业305人,发放劳务报酬213.58万元;在农业农村领域推广同类项目22个,吸纳劳动力989人,发放报酬474.4万元。
“今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以来,我们优先吸纳本村劳动力,解决就近就业,项目用工195人,发放工资180万元。”刚边乡银平村主任石玉介绍,该项目让村民农闲时在家门口就业,大部分村民在忙完自家农活后,剩余时间参与项目点建设。
乡村之美,更美在和谐治理与文明乡风。天柱县坌处镇创新“家+”治理模式,将家风建设融入村规民约。“今年已开展相关活动24场,覆盖群众超2000人,近百名村民主动参与村级公益。”坌处镇党委委员李培洋说,该镇还推行“合约食堂”“家风承诺制”等,2024年承办宴席81场,每场平均节约开支5000元,有效减轻了乡亲们的人情负担。
每当夜幕降临,榕江“村超”球场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不止是球赛,更是我们各族兄弟姐妹的节日!游客来了,我们的特产更好卖了!”在场边摆摊的吴大姐笑逐颜开。
2024年,“村BA”入选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2025年,“村超”全网累计浏览量突破750亿次,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这些发自乡土的群众文体活动,不仅愉悦身心、凝聚乡邻,更成功打造出区域文化IP,助推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走出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
如今的黔东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兴、百姓富、环境美、治理优、文化活的振兴蓝图,正在苗乡侗寨的绿水青山间生动铺展。筑牢底线,守护幸福之源;产业引领,激活发展动能;综合施策,绘制和美新韵——黔东南正以坚定的信心,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奋力前行,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澎湃乐章。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