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以“莓”为媒促协作 全域发展结硕果
金秋时节,麻江蓝莓采摘季虽过,产业热度却丝毫不减。走进贵州蓝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蓝莓果汁、果干、果酱等产品正有序下线——这份忙碌景象,正是粤黔协作赋能麻江发展的生动缩影。
“我们2018年就建了四条蓝莓生产线,可深加工一直是块‘心病’。”蓝瑞农业公司总经理周南俊坦言,自1999年麻江引种蓝莓,如何提升产品价值、带动百姓增收,始终是本地企业的牵挂。加工线建成后,产品品质与市场拓展难题接踵而至,直到粤黔协作送来“及时雨”。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健南老师太关键了!”周南俊语气里满是感激。去年,刘健南团队针对蓝莓果干甜度高、出品率低的问题攻关,不仅成功降糖、提质、提产,还让产品走进了高铁商圈;今年,团队又带来益生菌技术,联合研发更高端的健康蓝莓汁。“我们正在研究菌种配比和发酵时间,不只是出产品,更要帮企业培养‘带不走的技术团队’。”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科学系副主任刘健南说。
在协作力量加持下,蓝瑞农业迎来跨越式发展。“去年产值3000万元,今年有了技术升级和销售帮扶,目标直奔6000万元!”周南俊信心十足。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政府层面的全链帮扶。“蓝莓是麻江‘一酸一甜’主导产业,佛山从2020年起就聚焦全产业链发力。”粤黔协作工作队黔东南工作组麻江小组组长、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建明介绍,截至目前,佛山已累计投入约1亿元,建成高标准蓝莓基地、加工厂房、交易中心等项目,打造形成蓝莓全产业链。2024年,麻江蓝莓种植面积达8.76万亩(1亩=0.0667公顷),产量3.99万吨,产值8.05亿元,培育加工企业8家,带动3.6万群众人均增收1.2万元;品牌“麻小莓”更首次走出国门,在沙特利雅得国际食品展签下300万元订单,33.3平方公里的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示范园与蓝梦谷景区,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产业旅游综合收入36.32亿元。
粤黔协作的红利,早已从蓝莓产业延伸至麻江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教育、医疗、乡村建设等领域落地生根。
教育领域,两地构建“集团化立体帮扶模式”,整合佛山优质资源,通过完善教学设施、组织教师跟岗、开展学生互访,形成小学至高中的对口帮扶共同体。
医疗帮扶则通过“引进来”技术、“送出去”培养的双向模式推进,累计投入708万元协作资金,为县医院及村卫生室配备远程诊疗、智慧护理信息系统,引进经皮气管插管术、麻醉保温等10余项新技术,还为9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有效补齐基层医疗短板,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乡村振兴领域,结合麻江特色田园乡村资源,投入2560万元打造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和2个粤黔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借鉴南海乡村治理经验,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村民积极参与,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便民服务体系也实现升级,麻江借鉴佛山南海经验,投入100万元搭建“24小时便民”服务体系,安装便民终端机并开展业务培训,实现政务服务“硬件提升、软件优化”,不仅大幅降低村民办事成本,还为务工人员提供“跨省通办”服务,让协作成果更直接地惠及群众。
劳务协作与消费帮扶同样成效显著。依托粤黔协作平台,麻江与佛山达成技能培训协议,开展育婴员、焊工等专业技能培训59期,培训5070人次,采取“定岗式培训+定向输出”模式,近几年实现1.12万名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消费端则通过832平台、淘宝、京东等多渠道,推动麻江农副产品“出黔入粤进湾”,广东累计采购或帮助销售麻江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4.4891亿元,其中农畜牧产品4.2999亿元、特色手工艺品0.1892亿元,“黔货出山”的通道持续拓宽。
从2021年确立帮扶关系至今,佛山市南海区与麻江县携手走过的协作路,结满了产业兴旺、民生改善、乡村蝶变的硕果。展望未来,两地将继续深化东西部协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持续巩固提升帮扶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推动麻江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