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碰撞现代 千年非遗绽放时代新花——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侧记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邱力李林龙思全杨育森丹寨融媒邹燕何宣杰
夜幕下,丹寨万达小镇灯光璀璨,游人如织。9月16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丹寨万达小镇拉开帷幕,一场非遗与时代同行的文化盛宴就此展开。
开幕式现场,随着暖场节目《天籁之声》的旋律响起,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侗族大歌,吸引了台下观众屏息聆听。舞台上,《古蜀天边行》的表演惊艳全场,川剧变脸的绝技与街舞的精彩碰撞,打破艺术形式的边界,让观众大饱眼福。四川省川剧院推广运营总监白中华告诉记者:“我们从音乐、服装到演员表演都进行了精心设计,这个跨界结合,旨在向外界证明传统戏剧同样具备优秀灿烂的时代魅力。”
不仅如此,《三秦之声》将陕北说书的原生态唱腔与现代音乐的编曲风格巧妙结合,让观众沉浸式领略陕北说书的高亢质朴,更深刻感受到传统非遗与现代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而在《狮武岭南》节目中,醒狮、粤剧、咏春三个极具分量的佛山非遗项目有机融合,刚柔并济的表演引得现场观众掌声雷动。节目编导段波说:“咏春的经典套路、粤剧的花腔、醒狮的精气神,都是观众一眼就能识别的核心元素,我们把这些‘亮点’精准呈现,让大家快速感知佛山非遗的魅力。”
活动现场,重磅发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蓝皮书2025》《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系统梳理了2024年非遗传播工作以及非遗与旅游融合工作的最新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全国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权威参考与方向指引。同时,现场还发布了10项2024年度“特别致敬非遗活动”和20项“最具传播影响力非遗活动”,以及入选《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2025》48个优秀案例,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树立典范,激励更多地区挖掘非遗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
当晚,除了舞台上一个个光影交织的非遗节目精彩上演,舞台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间也互动频频,交流各自技艺与传承心得。“以前只在村里唱侗族大歌,这次在年会上认识了许多传承人,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侗族大歌的信心。”从江县民族艺术团演员梁爱清难掩激动。《咏春》演员黄志豪告诉记者:“这个活动很热闹很好玩,大家彼此交流交友,探寻对方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希望我们广东的本土文化与贵州民族文化碰撞出新火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添活力。”
广东游客吴凤玲这次是专门来到丹寨体验这场非遗盛会,“咏春、变脸这些非遗项目都太精彩了!非遗就该这样发扬光大,还能带动经济发展,在丹寨就能了解体验到全国不同地方的非遗,非常好!”
“本届年会精心遴选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活力的非遗项目,重磅发布非遗保护年度工作成果,创新展示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典范,高位打造非遗传承发展交流平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活动营造了一个与当地民众共建共享的年度盛会,打造了一个辨识度高、影响力强的文化品牌,推动非遗走进人民生活。
最后,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全场起立合唱,歌声回荡在丹寨夜空。开幕式落下帷幕,“五好非遗大集”正等待着八方游客探索。206项非遗项目在此集中展示,从好看的传统技艺到好吃的特色美食,从好听的民间曲艺到好玩的互动体验,再到好用的非遗产品。如今,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非遗正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烟火的滋养中,绽放出绚烂的时代新花。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