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活”水润文旅—— 黔东南探索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本

2025-09-17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通讯员骆源

金秋九月,黎平县肇兴侗寨鼓楼前游人络绎不绝。湖南游客张伟手捧一座以传统榫卯工艺制作的木制风雨桥模型,反复打量,连连赞叹:“不用一根铁钉,却能屹立百年,结构依然稳固。既能看实物、听侗歌,还能亲手拼装体验——这样的文物‘打开方式’,太生动了!”这座模型,正是黔东南推动文物走出“馆舍天地”、融入“大千世界”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系统打出政策“组合拳”。先后颁布施行《黔东南州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实施意见》《黔东南州全面加强文物工作实施方案》等7部专项法规,建立州、县两级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逐步构建起“立法保障+部门协同+资金护航”三位一体的文物保护和利用体系。

全州累计获得文物保护资金近4亿元,先后实施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文保单位的修缮和“三防”工程,以及博物馆展陈提升、数字化建设、预防性保护等重点项目150余个。文物保护能力持续增强:现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处、省级文保单位99处、州县两级文保单位921处,备案博物馆从10余家增至40家,增速全省第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中国多元族群传统聚落”,涵盖22个苗侗村寨。

清水江畔,天柱县三门塘古建筑群静静矗立,仿佛仍在诉说历史的沧桑。2016年,刘氏宗祠修缮工程凭借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创新实践,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成为国际认可的修缮典范。全州20处国保单位及大部分省保单位已完成本体修缮,千年侗寨鼓楼群、明清军事屯堡、红军长征旧址等一批历史坐标重焕荣光。

考古发现持续刷新人们对黔东南文明史的认知。自1985年起,“两江一河”(清水江、都柳江、氵舞阳河)流域考古陆续开展,天柱县清水江段遗址出土石制品、陶瓷器等遗物9000余件,首次发现黔东南战国墓葬及随葬玉璧,并清理出唐宋时期灰坑、灰沟等重要遗迹。“这些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明清的遗存,尤其出土石制品、陶器形制和纹饰与湖南高庙文化中晚期密切相关,填补了黔东南史前文明空白,实证了七千多年前清水江流域已是区域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傍晚时分,榕江“村超”赛场人声鼎沸,半小时车程外的大利侗寨古建筑群也迎来参观高峰。文物资源接入“体育+文旅”融合发展快车道,沉睡的文化基因被彻底激活。青龙洞古建筑群、“和平村”旧址、飞云崖古建筑群、旧州古建筑群、隆里古建筑群、郎德上寨古建筑群、黎平会议会址、肇兴鼓楼花桥群、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台江施洞红军码头等文保单位,纷纷成为文化旅游圈的热门打卡点。它们融历史、民族、红色文化于一体,既拓展了旅游体验深度,也让游客在沉浸参观中感知黔东南在中华民族融合与革命历程中的独特地位。

为打破文物“锁在库房、封入展柜”的静态模式,黔东南推动文物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意产业及旅游经济深度融合。目前,全州依托文物资源建成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1处,打造非遗工坊、文化市集等融合场景160余个。文艺创作同样从文物中汲取灵感——舞蹈《红军桥》动人讲述省级文保单位少寨红军桥背后的军民鱼水情,亮相全国文旅系统人才工作会议展演。

从“养在深闺”的文化遗存,到可触、可感、可带走的文旅IP;从单一抢救保护,到多元、可持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黔东南正走出一条具有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的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当游客亲手体验苗绣、侗布制作,当学生在考古遗址触摸陶片上的历史纹路,当村民借文化旅游增收致富,文化遗产真正融入了当代生活,焕发出蓬勃的时代生机。

“文物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依然跃动的文明基因。”黔东南正通过数字技术、创意设计和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努力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现实难题。在这片拥有3407处文物点、1项人类非遗、56项国家级非遗和415个传统村落的文化沃土上,“活”起来的文物,如同润泽文旅发展的时代活水,持续滋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