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 科技赋能非遗传承让古老技艺跃入数字时代

2025-09-19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邱力 李林 龙思全 杨育森

9月16日至21日,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在丹寨举行。期间,“科技赋能非遗新传播新展示”活动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全新体验,尤其是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学生的浓厚兴趣。

“这是我们丹寨县卡拉村‘中国鸟笼之乡’的鸟笼制作技艺,你们发现这个笼中之鸟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解说员潘嘉懿引导孩子们观察。“不一样!是虚拟的,是AI技术合成的!”前来参观体验的学生们齐声回答。

17日下午,在“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内,《鸟鸣花飞》鸟笼互动数字花鸟国画艺术体验区前围满了好奇的学生。一位勇敢的小朋友上前轻轻打开鸟笼,一只数字飞鸟从传统鸟笼中翩然飞出,跃入画中,枯枝瞬间绽放花朵。这并不是魔法,而是学生们的真实体验。

“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让我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丹寨县城关一小学生罗萱兴奋地说,“这种科技的方式让我们更容易接受非遗,我觉得比课本上的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英歌潮舞》英歌数字互动艺术体验区同样热闹。学生们通过敲击鼓面,与屏幕中的英歌人物互动,随着敲击节奏变化,舞姿也更加多样。学生官帮谦告诉记者:“通过打鼓的方式让英歌舞动起来,非常震撼,仿佛自己也成了英歌队的一员,非常有意思。”

丹寨县城关一小教师龙娇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英歌舞的力与美,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今后我们还会组织更多学生前来体验,将非遗学习融入课堂教学。”

这次活动,央美师生共带来五件科技艺术装置,借助裸眼3D全息、数字交互和虚拟现实,将非遗元素转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体验。该校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工作室导师卢英英表示:“希望通过科技手段,让非遗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体验,搭建起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情感桥梁。”

据悉,该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组织,汇聚了中央美术学院、京东方艺云、风语筑等多所院校与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通过沉浸式投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苗绣技艺、咏春拳法等非遗项目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打破了非遗传播的时空限制。

科技企业展区同样展现出创新活力。宇宙猜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琬璐向记者演示了基于AI技术的智能拍照和语音绘本系统,体验者可即时生成融合非遗元素的数字形象或艺术画作,并现场打印成纪念品带走。“我们致力于用AI技术降低非遗的体验门槛,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可带回家。”

丹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陈玉佳表示,这一创新实践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让传统技艺通过科技手段‘跃然纸上’,为传承人带来创作启发,也为观众提供全新体验。“丹寨作为‘非遗之乡’和中国丹寨非遗周的永久举办地,在文旅部支持下建立这一科技展示空间,有效推动了本地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现代化展示与传播。今后,我们会以‘守正创新’为原则,坚持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推动非遗走新路,焕发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将作为长期展览永久保留在丹寨,成为本地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常态化的展陈与互动课程,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魏丽萍

三审 李明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