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幸福家园 携手绘就团结画卷—— 记“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凯里市白果井街道兴安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5-09-22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康莉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我们将不忘初心,用更创新的思维、更饱满的热情,守护好社区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近日,凯里市白果井街道兴安社区居民委员会荣获“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兴安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剑成动情地说道。

凯里市白果井街道兴安社区,这里聚居着来自全州16个县市的1150户4334名搬迁群众,苗族、侗族、汉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在此和谐共居,少数民族占比高达90%。针对社区群众多民族融合、跨区域搬迁的特点,自2020年成立以来,兴安社区居民委员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践“四举措”工作法,成功构建起“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区环境,为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党建引领:凝聚民族团结“强合力”

走进兴安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党群服务中心的醒目标识,紧接着就闻到了“民族团结食堂”里飘出的阵阵饭香。张剑成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精心打造的‘民族团结食堂’,既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了便捷的饮食服务,更成为邻里交流、民族互动的重要场所,累计承接各类酒席15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

“我们通过‘书记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模式,把民族团结工作落到实处。”张剑成表示。

社区成立由党总支书记牵头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队伍,联合州文旅集团、凯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等7个党支部开展“双报到”志愿服务,为社区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居民吴兴彬说:“党员志愿者常来看我,送米送油,还帮我修水电,就像亲人一样!”州精神病医院党支部每月20日为慢性病老人义诊,居民杨秀贵说:“在家门口就能量血压、测血糖,太方便了!”

此外,社区还选配懂苗语、侗语的干部进入“两委”班子,聘请少数民族网格员,用乡音乡情化解沟通壁垒。在社区公共空间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墙与政策宣传栏,直观呈现各民族文化特色与民族团结政策让民族团结理念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深入人心。

文化浸润:奏响民族团结“同心曲”

在文化浸润方面,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了“新市民·追梦桥”等感恩教育活动,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双语培训等,促进语言互通,让不同民族之间能交流,让彼此认识和熟悉,促进了易地搬迁群众情感认同、身份认同、互交互融。同时,还组建了1支社区民族文艺队,围绕重要节点与群众需求,累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主题活动10余场次。

政策宣传同样“接地气”。社区通过“双语夜校”开展专题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内涵,帮助各族群众准确把握民族团结工作的核心要义,在搬迁群众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服务提质:筑牢民族团结“幸福基”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社区始终将服务各族群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以优质服务促进共建共享,积极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累计解决就业、社保等难题120余项,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就业帮扶上,社区整合多方资源,联合辖区企业、乡村振兴夜校平台开设就业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数达280余人,帮助50余名少数民族居民成功实现就业创业;同时,成立兴安社区零工驿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推荐就业信息,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600余个。

社区还建成科普馆,招募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养老服务站里,老人们下棋、唱歌其乐融融。“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完善,让社区成为全龄友好的温暖家园。

“我们住在这里治安很好,邻里之间都很友爱。”平安是各族群众的共同期盼。社区通过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一户一档”动态台账,守护民族团结“平安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安居于此,群众从跨县搬迁的忐忑不安到安居乐业的笑容满面,从语言不通的陌生邻里到亲如一家……兴安社区居民委员会书写了一份民族团结的精彩答卷。正如张剑成所说:“在兴安社区,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每天发生的真实故事。”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