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乡村里的“团结暖心人”—— 记“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

2025-09-2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在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各族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九年时间里,他扎根基层、深耕一线,带领村民跳出“共居共处”的基础格局,朝着“共融共富”的目标稳步迈进。近日,这份坚守与付出换来了沉甸甸的荣誉——郑培坤获评“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而他用行动书写的民族团结篇章,早已在塔山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间广为流传。

“感谢党委政府的支持,塔山村才能从曾经的发展‘洼地’,变成如今的民族团结‘高地’。”面对荣誉,郑培坤没有居功,反而将其视作新的起点,“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是全村各族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会继续推动各族群众深度交融,不断提升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九年扎根,九年奋斗,他用初心与担当,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当之无愧的民族团结“领路人”。

为村级发展的“领头雁”,郑培坤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三会一课”、群众大会、院坝协商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政治自觉和行动坚定,使党建引领成为凝聚民心的“强引擎”。

郑培坤深知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他带着乡亲们积极挖掘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推动组建“雄鹰战鼓队”,传承国家级非遗“思州战鼓”;每年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活动周”“端午粽香传情”等活动;建设3座文化广场、2个篮球场和民族文化活动室,让各族群众在共乐共学中实现从“邻里相亲”到“文化相融”的转变。

在郑培坤看来,民族团结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则是带动群众增收、促进团结的关键。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郑培坤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和智慧养牛场,年出栏生猪2.5万头,存栏牛500余头,带动农业年产值突破7600万元。自2018年以来,累计兑现群众分红1181万元,带动周边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70万元,受益群众达450户1700余人。产业发展既鼓了群众“钱袋子”,更串起了各族群众“同心结”。

郑培坤始终视群众为亲人,用脚步丈量民情。担任村干部以来,他走遍全村每家每户,记满8本民情日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超200件。他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推广“积分超市”“寨管委”等治理载体,成功巩固“无诉讼村”建设成果。无论是在疫情防控一线,还是在洪涝灾害现场,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用行动诠释“团结是干出来的”,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

如今的塔山村,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而郑培坤,这位乡村里的“共富带头人”与“团结暖心人”,仍在继续用坚守与担当,带领各族群众朝着更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行。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