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靓底色 逐绿前行建新功—— 黎平县林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综述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雪村
山青、水绿、树密、鸟鸣,身处黎平大地,目之所及皆是林木葳蕤、绿意盎然——这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正是黎平县持续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释放的生态红利。
自2025年2月18日黎平县被评定为首批10个贵州省集体林业大县以来,这座被绿意包裹的县城,正以实打实的举措续写着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白露时节,记者来到黎平县中潮镇,只见这里绿树成荫,一株株古树耸立于村落旁,一棵棵楠竹拼成广阔的林海……
“大家过来看,这株杉树苗根系发达、枝干挺拔,移栽时要注意保留土球,成活率才能保证在95%以上。”在中潮镇苗木培育基地,县营林总站林木种苗股股长、高级工程师吴开勇正围着一群农户讲解育苗技术。他身后的育苗大棚里,2000万余株苗木整齐排列,长势喜人。
为保障造林用苗质量,黎平县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严格种苗执法,今年以来,技术团队走遍全县25个乡镇(街道),开展种苗知识宣传36次,执法人员先后15次深入乡镇检查种苗市场,从源头守住了造林绿化的“种苗关”。
如今,全县已完成树种结构调整2.0万亩、林木抚育1.5万亩,10万余亩新绿在荒山扎根生长,昔日的稀疏林地,正逐渐变成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黎平县德顺乡龙安村护林员王成峰已背上镰刀、挎着扩音器走进山林,开始了他一天的巡山护林。
“我们卡点有3个护林员,实行24小时轮班,遇到进山的村民就提醒防火,遇到违规用火马上制止。现在天气转凉,山林里枯枝多,一点点火星都可能酿成大祸。”王成峰说。
在黎平县,像王成峰这样的生态护林员有2319名,今年以来,已累计出动巡护8万余人次。
近年来,该县以林长制为抓手,将森林防火与资源保护融入网格化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通过充分动员党员干部和群众,形成全民参与、全社会预防的保护格局;同时多渠道收集涉林案件线索,经分析研判后及时立案调查,严厉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违法行为。
今年以来,黎平县已设立644个森林防火巡逻守护卡(点),查处野外违规用火104起;立案调查涉林行政案件47起,全力筑牢森林防火防线。
这层层严密的保护,既守护了“生态底色”,又为林下经济发展筑牢了根基。
如何让林下经济成为造福一方的富民产业?过去一年,黎平县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近日,在孟彦镇千亩油茶基地里,村民王金富正和工友们一起管护油茶。
“今年油茶果结得密,再过一个月就能采收了,我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挣150元,一个月下来能攒不少钱!”王金富感慨。
他脚下的油茶林是黎平县今年新建的1.6万亩油茶基地之一,远处的山坡上,0.8万亩低产油茶林经过改造,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据悉,黎平县是贵州省油茶主要产区之一,油茶栽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今年,该县获批2025年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建设资金2.03亿元;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92.32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0.94亿元,直接带动3.97万户群众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木材精深加工也成为该县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县木材加工园区,贵州黎平森泰木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杨秀琴正在操作锯木机。
“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拿4000多元,不仅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真的太方便了。”杨秀琴说。
今年,黎平县生产木材系列产品达11.88万立方米,实现产值1.56亿元,为群众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让生态“绿叶子”真正变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票子”。
从种苗培育到严管细护,再到产业延伸,黎平县以林业大县建设为契机,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如今的黎平,山更青、水更绿,百姓的腰包更鼓,在逐绿前行的道路上,正以坚定的步伐,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林业答卷。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王珺
三审 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