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来自黔东南州的“两山”精彩答卷]一只鸭子的生态致富经

2025-09-29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雷刚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峰 冯哲 魏丽萍

9月25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三穗县瓦寨镇白家村合兴养殖场内,只见成群的鸭在水中游弋,鸭叫声此起彼伏。

“你看,它们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水草和小虾鱼。”石昌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石昌平养殖三穗鸭已有10多年,从数百只起步,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现在,他与贵阳市开餐饮的商家合作,实行订单养殖,每一批养殖三穗鸭1800羽。“全年收入50多万元,利润10万元左右。”石昌平说。

石昌平养鸭致富只是三穗县大力发展鸭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三穗鸭是中国“地方四大名鸭”之一,拥有600多年的养殖历史,因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境内拥有178条清澈的沟溪,沟溪中的螺蛳、小鱼和细虾等水生生物繁盛,为三穗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美食。自然放养的三穗鸭以产蛋多、胆固醇低、富含氨基酸等特质,成了食客“舌尖上的珍宝”。2013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在三穗,鸭群是绿水青山的“体验官”,更是检验生态环境的“活指标”。它们的欢快叫声,是这片土地最动听的生态回响。

如今,三穗鸭正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撬动县域经济的“百亿杠杆”。2024年,三穗县鸭出栏800万羽,蛋鸭存栏80万羽,蛋制品加工2.1亿枚,鸭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4亿元。

近年来,三穗县先后出台系列政策,依托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专家团队技术支持,整合“桥头堡”、东西部协作等项目和资金,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三穗鸭地面平养、网上笼养、生态散养等标准化精细化养殖,不断壮大养殖规模。

在长吉镇烧巴村的现代化标准养殖基地里,负责人滕召勇正通过手机查看蛋鸭舍的实时数据。“你看这采食曲线,比传统的‘看天喂鸭’准多了。”他指着屏幕上的波动曲线介绍,单栋90米长的鸭舍里,4万余只蛋鸭住着1.5米高的“复式公寓”,30厘米宽的活动区间精准规避了应激反应。自动喂料系统沿着轨道滑行,每只鸭的日摄食量被控制在±5克内,节水90%的闭环饮水系统还能自动加药和预警。

在桐林镇岑坝村的溪畔养殖场,刘宏波看着嬉戏的鸭群满脸笑容。“这是今年的三穗鸭,已被全部预订。”作为贵州翼宇鸭业总经理,他的公司年加工三穗鸭500余吨,开发的卤香鸭、血浆鸭等产品线上线下日均销量达2500单。

在羽绒产业园的车间里,另一种“鸭经济”正在升温。工人将分拣后的鸭绒送入清洗机,13只鸭的绒羽就能填满一件羽绒服。

“羽绒是鸭产业链的‘黄金末端’。”三穗鸭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负责人杨冬给记者算了笔账:通常情况下,1只鸭身上的鸭绒有10克,鸭绒加上鸭毛共150克,作为原料直接卖出去的话,1只鸭的鸭绒和鸭毛最低能卖3元钱。13只鸭身上的鸭绒就能做成一件短款羽绒服,按市面上一件短款羽绒服200元计算,一只鸭的鸭绒价值增长了70多倍。

为延伸三穗鸭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三穗县通过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着力招引经济增长快、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优强企业集聚,促进三穗鸭产业集群发展。

在鸭产业园西侧,投资1.2亿元建设的三穗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已入驻加工企业5家。屠宰、精深加工、速冻、保鲜等一条条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的现代化生产线实现批量化柔性化生产,为三穗鸭高品质输出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穗县还吸引饲料加工和羽绒制品加工等产业集聚。今年上半年,年产30万吨的饲料加工项目、贵州省纺织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穗)羽绒产业园项目、三穗县三星羽绒生产项目已开工建设,标志着三穗鸭产业从田间到车间、从养殖到加工的“全链跃升”。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鸭企业44家,建成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1个,扩繁场5个,标准化蛋鸭场8个,规模肉鸭养殖场74个,散养户1万余户。初步形成集三穗鸭种鸭饲养、种苗育雏、肉鸭蛋鸭饲养于一体的规模化养殖链。

今年7月18日至19日,三穗县将军广场飘着浓郁的卤香,第二届三穗鸭美食文化旅游节正上演“舌尖上的对决”。厨师们挥舞锅铲,黄焖鸭的油香、血浆鸭的酸辣、卤鸭的醇厚在空气中交织。

“要加本地的木姜子油才够味!”来自瓦寨镇的厨师范师傅边炒边解说,他参赛的酸汤鸭用邛水河活水养殖的三穗鸭,肉质自带清甜。评委席上,专家正用仪器检测鸭汤:“鲜味物质是普通鸭的1.8倍,这就是地理标志的底气。”

“今年全县有望实现出栏鸭1315万羽以上、蛋鸭存栏150万羽以上目标。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规划,到2027年,全县三穗鸭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可带动1.7万户群众增收。”杨冬说。

三穗鸭的故事生动地证明:守护好绿水青山,自然就能收获金山银山。这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让一方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山水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来源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编辑 雷刚

二审 时珊珊

三审 铁源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网络信息投诉举报电话:0855-8251142 邮箱:zrmtzx24@163.com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2120180013